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彩定 《云南教育》2007,(10S):43-4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从参加旅游的现实活动中依据给定的优惠方案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了学生熟知的云南民族村、石林名胜区作为载体,通过旅游时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这一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由易到难,  相似文献   

2.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数学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渗透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并在数学上能有所发展。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相似文献   

4.
在运算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的。一、让学生"估"出数感课始,课件出示情境图(如图1),并提出问题:观察图1,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列式呢?  相似文献   

5.
薛文辉 《考试周刊》2013,(22):78-79
<正>"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苏科版教材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一节应用,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深刻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需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而且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在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时,需要学生对图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201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105页。教材分析:《烙饼问题》是数学广角中"优化问题"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本节课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合作探究,从多种策略中优化方法,从而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烙饼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3页。【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自主发现、总结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课前思考】"圆的周长"是一节经典老课。但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为背景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八章第4节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中的第一节课.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意识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材安排了这一内容.这节课讨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背景,需要建立三元一次方程组模型,并综合运用有关二元  相似文献   

9.
<正>"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习画函数图象来培养学生的画图技能,通过图象揭示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一课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完成由函数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思维转换.为了顺利完成这一思维的转换过程,苏科版教材安排了一个教学情境:将一支长16cm的香点燃后,香的长度随着点燃时间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编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打电话”。这是学生在四年级认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后又一次认识运筹思想。教材借助“打电话”的背景素材。引发学生在探究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寻找最优方案,并在分析最优方案过程中发现规律。本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运筹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那如何组织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发现规律,又如何运用规律联系生活素材拓展数学内涵。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此课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简单的二人对策论问题(又称"抢18"游戏).   背景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4后的"数学游戏".该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简单的二人对策论问题(又称"抢18"游戏).   背景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4后的"数学游戏".该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理念: "数字编码"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第十册教材增加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数的整除等知识和应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从身边观察、了解,查找资料得到的信息,初步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探索数字和编码应用的简单方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 ,学习了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包括了以下教学内容 :1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2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应用。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圆锥的教学 ,因此这节课又是第三单元教学的重点。通过本节课要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认识数学的严密性。就本节课来说 ,圆柱体的体积是推导出来的 ,是…  相似文献   

15.
正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打电话"一课,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学生在设计打电话方案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打电话问题中,"让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是这一课所提出的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建模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观察世界的基本途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苏科版八(上)第六章第四节"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感悟建模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笔者以中考中一道关于行程问题的一次函数图象信息题为蓝本,在理解教材用意,理解学生困难,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一、原题呈现题目 "低碳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作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宿迁市泗阳县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一(16)班,为该县高中数学教师开了一节新授课"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这节课是苏教版数学1(必修)最后一节内容,教材就三个例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所学过的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能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研究身边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当然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数学学习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与抽象,如何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学习素材.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应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并且能够反映和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在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打折销售"问题,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素材.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情  相似文献   

19.
1课例介绍111教材分析1111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是一堂探究活动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瓷砖的铺设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必要的数学方法,进一步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既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等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美感…  相似文献   

20.
金秋红 《中小学电教》2011,(12):146-146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及直线的基本性质.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三线概念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起始课,也是学生接触使用几何语言的第一节课。特别是直线的基本性质,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似乎简单.但在教材中却处于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