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如果生理负担量过大,则可以导致贫血,这种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我国运动员贫血,成人占为22.4%,儿童青少年为39.5%,女性发病多于男性。运动性贫血主要症状有头晕、乏力、易疲劳、记忆力下降、食欲差。运动时症状明显,常伴有气粗、心悸等症状。主要的体征有皮肤黏膜苍白、心率加快等。血液检查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中药营养合剂治疗运动性贫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贫血临界值,即女子血红蛋白值(Hb)< 120 g/L,男子Hb< 130 g/L,作为诊断运动性贫血的标准。运用自制中药营养合剂在各训期间对福建省女子自行车队的运动员进行服用并跟踪观察,通过本所化验室在服药前、后进行的Hb 值的测验结果发现,在服用本药期间,在不增加食品营养的情况下,不论是贫血或非贫血运动员的Hb 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贫血运动员的效果更为明显。对不同服药阶段的检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其疗效稳定,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从运动训练时间较长运动员的红细胞相关指标角度出发判断运动员的运动与贫血关系,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运动性贫血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形态变化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贫血组运动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指标显著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红细胞异常率显著高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不同程度地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红细胞异常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改善红细胞形态,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从而达到治疗运动性低贫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造成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值低于正常值的现象”。运动性贫血是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低下的状态,运动性贫血的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影响极大,所以引起运动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造成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值低于正常值的现象。运动性贫血诊断的标准是:男运动员的红细胞数目低于4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2克;女运动员红细胞数目低于3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0.5克。一旦发生了运动性贫血,运动员经常会感到周身不适,头昏、眼花、力不从心、食欲不振,运动时易出现心悸、气促、心率加快、容易疲劳、训练质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又称血红素),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供给身体各部组织的需要,同时又把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部,再排出体外。由于大运动量训练安排不当或连续地剧烈比赛,而营养物质又朱能额外的补充,往往引起机体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成年男子12克、女子10.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血液全血和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影响,并探讨2,3-DPG与运动性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国家跆拳道青年队和北京石景山运动技术学校中长跑2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和血红蛋白指标结果分为女性贫血组(n=8)、女性对照组(n=10)、男性贫血组(n=4)和男性对照组(n=6).应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HiCN)和紫外测定法用于测定运动员血红蛋白和2,3-DPG水平;结果:运动性贫血男女运动员表现出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运动组的特点(女性对照组134.40±6.74 mmol/l,女性贫血组119.75±6.48 mmol/l,男性对照组144.00±7.04 mmol/l,男性贫血组109.75±11.50 mmol/l,P<0.01).无论是分性别还是不分性别,全血2,3-DPG和红细胞2,3-DPG均未表现出贫血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血和红细胞2,3-DPG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性贫血运动员不比正常对照运动员具有更高的2,3-DPG;水平,说明从氧分离曲线右移的适应性角度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中长跑运动员是运动性贫血的高危人群,是影响中长跑运动员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贫血重在预防,因为运动性贫血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为中长跑运动员提供积极有效的预防运动性贫血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讨少儿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将受试对象分为三个组 :饮食干预补铁组 ,间歇补铁组和对照组 ,干预和治疗时间为三个月 ,以血红蛋白为评价指标 ,比较治疗效果。认为在少儿运动员中进行营养知识教育和饮食行为干预是预防和治疗运动性贫血的好方法 ,必要时饮食干预和间歇补铁同时应用 ,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120名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的情况,结果表明: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习方法的总值、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落后于同龄职业中学学生和普通中学学生,但是在学习能力和具体学习方法上与后两相比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环境与少年运动员成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动员成长既受制于物质环境也受制于社会心理环境,少年运动员由于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社会心理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尤其显得重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是促进少年运动员成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跃进 《体育学刊》2003,10(1):110-112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为了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相应的人素质。人素质与身体素质、技战术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运动员的竞技修养,有利于把运动员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对运动员人素质培养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运动员获得比赛胜利的重要条件,是运动员的一个重要非智力因素。文章采用自编的“少年意志品质调查问卷”对浙江省的业余体校和专业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作了较全面调查,试图为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机能状况(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与运动能力(力量、速度、灵敏和柔韧等)以及专项技术训练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强度运动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对糖、脂代谢关联物生长激素(GH)、血清游离脂肪酸(FFA)、β羟丁酸、胰岛素(Insulin)及血糖(Glucose)的影响,同时对运动锻炼后不同时刻FGF21与上述指标变化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阐明大强度运动过程中FGF21与糖、脂代谢关联物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对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中学生自我认知与现实感的现状测查与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发现在社会成熟度方面,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中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价值观念的调查显示:踏实型青少年运动员占62%,与普通学生对比差异显著;功利型占30%,从众型占6%,与普通学生无显著差异;冷漠性占2%,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青少年运动员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社会成熟度方面有影响,而父母教育程度、运动成绩、是否三好学生对其价值观念和社会成熟度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血清睾酮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少年运动员血清睾酮值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不同能量代谢系统特点分为5组:(A)项目ATP能量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员;(B)项目以糖酵解能量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员;(c)项目以有氧能量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员;(D)球类运动员;(E)普通青少年。通过对比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所有运动员组血清睾酮高于普通青少年组;(2)第1组运动员血清睾酮值明显高于其他4组;(3)第2、3、4组血清睾酮值无显差异。血清睾酮值可以作为运动员选材的指标,特别是在进行项目以ATP—CP能量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员的选择时.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大量调查,并结合教学实践,剖析了体育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即政治、文学、思维和交际4种主要素质。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应在紧紧围绕体育专业所需知识,为用所学的思想指导下,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介绍了NO的主要生理作用、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NO的影响,并综述了NO与运动训练的研究现状及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NO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意义,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以此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