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说作为叙述的艺术,它建构了一个纯属虚构的幻觉世界,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构的幻觉世界之间存在着距离,即“实”与“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小说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处心积虑造成这一距离。这一距离使作家能以主体意识的自由驰骋在精神领域中把握、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语言的物化形态重塑人间;同时使读者得以在这种心造的世界中漫游,获得在真实的物质世界里、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得到的复杂的、强烈的、曲折多变的心理感受,满足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无尽的心理追求。 读者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而“世界不能满足人”(列宁语),很显然,小说必须能 相似文献
3.
王涛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27-28
历史演义小说,既要演史,又要演义,大概可以按照创作特点分为历史的小说化和小说的历史化两类,但无论是哪一类历史演义小说,都有虚构和纪实的部分,虚实相生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历史演义小说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才能够实现其寓教化于娱乐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袁文春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72-75,95
在中国古代经史文化谱系中,子部小说因其“小”而被主流文化所轻视,处于“子书之流”的文化边缘性地位,这反而让子部小说获得潜在的虚构空间。但子部小说本身比附经史的价值诉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说的虚构能力,使之无法与现代小说相衔接。 相似文献
6.
7.
8.
9.
赵科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120-122
对于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解,学术界和作家内部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的核心在于,小说是不是只能虚构,或虚构是否是小说的本质属性。其实,关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否是虚构,不能由某一个理论家来决定,也不能由哪一个作家来宣布,它是由文化语境和小说的历史共同决定的。对非虚构小说的命名,也必须在这个语境中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大量具有虚构成分的叙事作品,足以说明当时人们较普遍地具备了自觉的虚构意识.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出现既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也是叙事技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确理解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对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汉魏六朝小说及其在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泽需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16(3):59-64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大量具有虚构成分的叙事作品,足以说明当时人们较普遍地具备了自觉的虚构意识。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出现既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也是叙事技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确理解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对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汉魏六朝小说及其在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1)
小说本质上是叙事的虚构作品。然而,在艺术全面反叛的20世纪,虚构这一古老的小说法则遭受到空前的挑战,甚至有被逐出、遗弃的危险。处于这一背景下的国内新时期小说,也于1985年前后出现此种征兆,而且日益彰明。这令人想起小说与虚构漫漫久长的胶漆之恋。 相似文献
14.
蓝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一、三种虚构模式对中国历代小说人物形象的虚构特征,自古就有不同的意见。较为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小说的好处在“补正支之(?)”,因为正支“不通乎众人”,使得“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1)小说实际上充当了使“愚夫愚妇一览可概见”的历史通俗化工作的职能。(2)所以,小说及小说人物必须“据实指陈”、“真实可考”(3)这样方能“服考古之心”。(4)与以上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小说人物,在塑造上就必须围绕“真实可考”这个准则,不轻易逾越。第二种较为反叛的现点,意识到小说做为文学特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随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什么的问题自古就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本文认为小说是"虚构的事实",之所以说小说是"虚构",因为:一、虚构是小说的重要的创作手法,具有结构功能和叙述功能,二、小说的故事人物是虚构的,三、小说是心灵世界的主观投影.小说同时又是"虚构的事实",因为小说中的故事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小说的故事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理性,人们认为小说中的故事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8.
郭广兰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5):83-85
人们历来对小说的虚构讳莫如深,“真实”、“真实性”之类的概念充塞着小说理论,批评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部作品的成败得失。我国在20世纪中期,这种对“真实”的崇尚发展到了极致。现代小说家们对“虚构”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理直气壮地为“虚构”正名。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客观现实存在的模写,把虚构推到了一个极端的位置上,并转向从内心世界开掘主观真实。现代哲学为现代小说虚构的真实性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王又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63-70
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元小说手法较为集中地出现在马原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中,是先锋作家暴露虚构,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话语策略,文章以马原的作品为例,论述了元小说的主要特点,功能,探讨了元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文章认为元小说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是打破框架,在意识方面的特点是自反应,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暴露虚构和质询成规。 相似文献
20.
非虚构传统——论日本现代私小说与古典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非虚构是日本民族的一个思维特点。作为一种文学主张 ,它于 10世纪初被提出 ;而作为一个文学传统 ,它形成于 10— 11世纪的国风文化时代 ,之后一直流传至今。现代私小说对文学创作非虚构的主张 ,至迟于 10世纪中叶即已由《蜻蛉日记》作者明确提出并付诸了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