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应用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知识,对该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该方法的典型应用和一般过程进行总结概括。最后从发现"新数据"的视角,指出期刊论文的题录信息是一类重要的分析对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网络信息,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用于分析期刊题录信息的一般过程,期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在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已成为远程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其中,社会网络分析是学习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者对论坛为主的远程交互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但对于新兴Web2.0工具和社交平台中交互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仍很欠缺。究其原因,数据获取和分析过程的复杂性是重要因素,而优秀的分析工具可以使社会网络分析过程事半功倍。本文在对现有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数据获取、网络技术和图形定制三方面介绍了NodeXL的功能,并通过一个在线教学分析案例介绍了该工具的使用过程。最后,文章分析了NodeXL对于远程教学实践者和开发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课程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E-learning平台的网络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网络课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已经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文章就试图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实践,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网络课程评价的可能性,希望获得切实可行的评价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网络分析已经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理论上而言,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研究网络的结构、效应和形成等问题,在应用上而言,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本文主要梳理了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研究,从总体上评价了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CSSCI收录的2000—2011年的档案学论文2717篇,利用Bibexcel软件对高频关键词构建矩阵,并由Ucinet软件对高频关键词矩阵分析节点的点度、中间和接近中心性,通过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图,并研究热点的动态演进过程。结果发现,档案管理是档案学的持续热点,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等相关概念得到了深入研究,而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了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社会系统进行研究的优势。将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学领域,研究必须是规范化、系统化的,且要具备完整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操作过程。研究将从方法论角度论述社会网络分析引入教育学领域的可行性,包括方法论支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微群,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软件分析虚拟社区的网络关系,探索其结构以及交流模式,总结虚拟社区的结构特征,对分析结果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区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社区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自21世纪初被引入教育领域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社会网络分析的特色在于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并采用系统性的视角把握教育中的关系活动,这是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它从“社会资本”而非“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教育,用更接近教育现实的视角分析和理解教育活动;它提出了一套教育研究独有的概念命题和分析框架,为教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以教育中的“关系”为关注点,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工具;这种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也催生形成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改进的新认识、新途径。从发展趋势上看,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特殊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础理论建构和可视化工具“精致化”同步推进,中观和宏观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模式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9.
社会网络分析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座位安排的得当与否对班主任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了江苏省无锡市某高中201班全体学生的整体网络结构情况,通过个案展开对班级学生间的调查了解,为新手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位问题上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对新手班主任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典型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工具及分析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正在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社会网络分析由于需要进行大量的运算,一般都要在计算机辅助软件的支持下才能完成.本文在介绍了目前23种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NetMiner、Pajek和UCINET三种典型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特点与使用方法,并给出了笔者对这三种典型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评价和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社会临场感有助于降低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提升学习满意度和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社会临场感与交互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往研究者主要借助内容分析方法或调查问卷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注重测量个体的意见和主观的感知,但无法反映社会临场感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社会网络分析(SNA)的中心度、密度、中心势、派系等参数能够较为合理地表征在线协作学习中师生的交互过程特征,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一门网络课程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师生在线论坛中的交互过程与行为进行定量和可视化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社会临场感存在显著差异,交互和社会临场感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个体的社会临场感会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博客正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由于博客本身的特征,教育技术研究者们也纷纷关注它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章着眼于博客社群的研究,关注教育技术博客社区的结构,以及博客们所建构个人的社会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描述和测量虚拟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杜群结构特征、群体成员的地位和意见领袖地位的形成,为博客更好的在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QQ虚拟学习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豪锋  李瑞萍  李名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2):80-83,125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社群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界和远程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以QQ虚拟学习社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软件对社群的网络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社群网络结构特征、意见领袖地位的形成,以及社群成员参与动机、满意度、忠诚度与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群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虚拟学习社群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了解析,在"ASP.NET技术论坛"中选取了一个月的交互数据作为样本,分别从密度、社群图、中心性、小团体以及小世界效应等方面来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结构,并从意见领袖、小团体建设、弱连接、吸引孤立者等角度对社区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网络结构优化,促进虚拟学习社区集体智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被划分为三大维度: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已有的基于问卷、测试题和访谈等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分析,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深度学习中的动态、过程和综合的分析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社会认知网络特征(SENS)结合了社会网络分析(SNA)和认知网络分析(ENA)两种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对深度学习的三个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对原有的SENS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适合深度学习SENS方法的一般步骤,并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以两个典型案例展示如何利用SENS来促进深度学习,并将深度学习和在线协作数据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应用SENS的一些经验与建议,以期为今后研究深度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技术支持的文献研究法:数字化教育研究的一个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研究工作者将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应用在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研究取向逐渐形成,即e-Research(数字化研究)。该文探索了数字化研究中信息技术的计算功能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文本挖掘和可视化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对文献研究法加以改进。案例分析表明,技术支持的文献研究法在处理海量文献、快速把握已有研究的基本情况、帮助研究人员聚焦文献研读重点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学术不端行为通常被看作是道德建设问题,这种看法意味着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道德意识,是一种自主的道德行为;但是根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学术不端行为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整个建构因素中,主要涉及到制度制定者、科学社团、学校、研究者、媒体等6个因素。它们都可能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触发因素,但是不同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并不相同。所以面对具体的学术不端行为首先要抓住主导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in Germany and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for uncovering influential actors in educational policy innovation processes.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 actor’s influence is inferred from its relative position within issue-specific information flows and the trust placed in its capacities and expertise, instead of relying on an actor’s openly expressed role and policy preferences. Drawing on techniques from quantitative SNA enables to analyse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and type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amongst actors in a particular issue area. Empirically, I focus my attention on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of ESD, which has been initiated at the global level, but is mainly put into practice at the national or regional level. Data for the study come from mixed mode interviews with a standardised questionnaire.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nd analysed using egocentric and complete SNA. I find, amongst others results, that NGOs and governmental actors occupy significantly more central, prestigious and influential network positions than schools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ing ESD in Germany. Furthermore, school representatives exhibit few and weak relations, and mostly share links with other formal education 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