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帝”之手决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第二定律则属于人类:水往低处流,人却要往高出走,生命和历史根本就是对抗第二定律的过程。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所说:“把有序之流集中到自己身上,能从合适的环境中汲取有序从而使自己免于衰变为混沌的原子。”  相似文献   

2.
徐春浩 《河南教育》2007,(11):40-41
他,在科研的炼狱里创造了春天,被誉为"创造神话的科学家""为地球做尺子的人""驾创新之车追赶太阳的人""测绘界的袁隆平".  相似文献   

3.
2003年岁末,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接到总部设在意大利的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主席C.N.R.Rao先生的通知:经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励委员会推荐,第23届TWAS委员会决定,将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授给傅廷栋院士,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城西安有一位西北地区 高校唯一的女院士,几十年来,她以赤 诚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报国之志深深 扎根于西北这块热土中,把自己的理想 追求融化在国家的强盛之中,以一个科 学家勇于探索的奉献精神在她所钟爱 的材料科学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 绩。 她就是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 工程系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复合 材料研究中心主任、超高温复合材料实 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立同教授。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包括现代在内的过去二百多万年的地球历史,冰川扩张与人类诞生是第四纪两大标志性事件。剧烈的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对大气环流、土壤发育、动植物变迁和人类活动等均有重大影响。而素有“地球第三极”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及毗邻山脉,其第四纪冰川问题的探明对了解地球晚近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和高亚洲新构造运动均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7年初春,一个令西安交大人自豪和振奋的消息从海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熹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迄今为止,我国仅有茅以升、王淀佐、郑哲敏、宋健和徐匡迪等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7.
在南开大学校园里,清瘦而富有活力的95岁老人申泮文,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办公室,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全然是帅小伙的派头。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奠基人之一,从事教育事业长达69年。  相似文献   

8.
9.
7月16日,正值“2007年全国科技奖励项目”评审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季,记者有幸采访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届全国科技奖励项目“自然科学类”奖项的评委丁仲礼院士,并请他对本届全国科技奖励项目的评审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记者期望通过丁院士耐心解读,增进民众对于国家级科技奖励工作的了解,同时激发整个社会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关注热情。  相似文献   

10.
黄文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力学与振动专家,因其为中国 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被授予“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和 “航天劳动模范”称号;在工作上又是带领哈工大走出“南迁 北返”困境的功臣,为哈工大的起步腾飞、蓬勃发展立下了 汗马功劳。采访黄老师的时候,窗外正稀稀落落地飘着入冬 以来的第一场雪,但黄老师谦和儒雅的风范、睿智深刻的语 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却使我们如沐春风、如饮醇酒。  相似文献   

11.
徐寿波院士1931年生于浙江绍兴,195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长春)工作.第二年,国家制定了全国性的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引进一些在苏联已经发展而在中国尚未创建的重要学科,并决定派出一批年富力强的科技人员到苏联学习.徐院士便是在这一时期被选派赴苏学习综合能源工程学的.赴苏期间,徐院士有幸在当时苏联科学院第一任院长、计划委员会主席所创办的能源研究所学习,使他有了增长学识、开扩视野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到中国,从沈阳到贵州,从科研者到决策者……风雨兼程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位老者的足迹,他就是我国材料科学界的一代宗师--师昌绪先生。作为科研工作者,他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铸造空心涡轮叶片,奏响了中国金属材料的新乐章;作为决策者,他用战略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对技术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为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如今,已逾耄耋之年的师昌绪先生依然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着,孜孜不倦,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3.
魏可镁教授于1939年8月出生在日本,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留校工作后,师从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教授,1987~1988年赴日本化学技术研究所访问研究,1999年6月至2002年8月任福州大学校长,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4.
我和冯端先生可以说是忘年交了,从1978年起我就多次采访过他。他70岁生日的祝寿会,至今还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1993年6月11日,海内外物理界可以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张立纲、冯戬云、甘子钊、赵忠贤、唐孝威、杨国桢、陈创天、蒋民华、王业宁、闵乃本等聚会在南京大学,以研讨21世纪凝聚态物理发展的形式祝贺我国凝聚态物理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教授70寿辰。国务委员宋健、中科院院长周光召联名发来贺电。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张立纲教授代表海内外的华人物理学工作者,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发…  相似文献   

15.
在东南大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他虽然已是花甲之龄,但仍然带病工作,常年奔波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就是我国土木工程学界著名的预应力专家吕志涛院士。听说记者采访,他等博士生论文答辩一结束,几乎是小跑着赶回办公室。这种一贯的工作作风立刻感染了笔者。没有想到,对他的采访是从他对自己导师的回忆开始。  相似文献   

16.
金秋九月,阳光灿烂。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和信息物理工程专家’、中南大学何继善教授办公室,迎目而来的是他自书的自勉联格:“开域继踪,蓄伟志:通外弘中,因成大业。诚心善教,勉诸生:励精图治,尽展长才。”“当我用自己的专业成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解决问题时,其中乐趣真是难以言喻。”这位75岁高龄的科学家坦率而真诚,他用一句淡淡的“乐趣说”,回答了数十年来他对科学探索的执著,  相似文献   

17.
1978年,徐迟的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一时之间令陈景润成为华夏大地上最耀眼的明星。然而我国最早在歌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却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执著的追求,铸就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一道道里程碑;"三部曲"般的传奇研究历程,诞生了具有创新的折轴光学系统的2.16米天文望远镜。1994年与王(王受)琯院士共同提出了世界闻名的我国自主创新的大视场大口径光学望远镜LAMOST方案——他便是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苏定强教授。  相似文献   

19.
雷锋同志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雷锋同志的座右铭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奉献计算!有多少奉献就有多少满足,老一代水电工作专家梁维燕院士怀着一颗悠悠赤子之心,以从容淡定的笑容,  相似文献   

20.
中科院院士名单公布!房喻教授当选了!2021年11月18日早上8点,看到朋友圈里刷屏的信息,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房喻教授科研团队成员刘静激动得冲出电梯,直奔办公室。此时,房喻早已坐在办公桌前,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房老师反而比较淡然。他就是这样,总跟我们讲,尽力把该做的做好,让过程尽量完美,结果并不重要。简单祝贺后,他们就讨论起团队的实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