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个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抓”》一文,就是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群众普遍关心的作风建设为切入口,揭示了怎样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问题,无疑主题…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  相似文献   

3.
程普  田国强 《声屏世界》2001,(10):55-55
众所周知,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报道新闻价值的大小,就看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而突出;一篇经济新闻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它能否深刻提示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质,能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能否促进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4.
短新闻的深度朱梅华围绕若干新闻事件或重大主题、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一定要有深度。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从读者的需要来看,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广...  相似文献   

5.
通讯的主题,即通讯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以意为主。”衡量一篇通讯写得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因此,提炼和深化通讯主题是写好通讯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提炼主题?首先要追求“高”与“阔”的认识境界。“高”即立意高远,“阔”即思路开阔。即要把采访来的材料,放在特定的形势下,站在时代、全局的高度,找出它们在此时此地所显示的特征,进而挖掘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思想。穆青同志写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就是一篇主题深刻、针对性很强的优秀通讯。这篇通讯通过77岁的老共产党员潘从正长年累月坚持植  相似文献   

6.
张守田 《新闻界》2000,(5):50-50
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是作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和核心。主题好比项链的丝线,有了它,才能串起素材的宝珠;主题好比车轮的轴心,有了它,才能撑起事实的辐条。   这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本文着重从新闻主题的“新、尖、小”入手,谈谈如何选择和提炼主题。   主题要“新”,富有导向性。新闻贵在“新”,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才叫“新”呢 ?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符合当前报道精神的主题才叫“新”。唯有提…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的深度与文采兼备的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主题量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  相似文献   

8.
刘安西 《新闻前哨》2009,(8):103-103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和“统帅”。人无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新闻无灵魂,只能是一堆零散材料。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稿子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  相似文献   

9.
好的细节,在一篇新闻作品中可以起到“一叶知秋”的效果,这个“秋”指的就是作品的主题,是灵魂,统帅。一篇稿子所采用的所有材料,都应该为表现这个主题服务,而细节描写则是突出主题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5年3月17日一版上的评论《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一稿,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主题重大、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精品。它的获奖,为我们撰写新闻评论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一是关注“三农”,主题重大。一篇评论的成功与否,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那些主题重大的课题,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所谓主题重大,不仅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可以扩展和延伸的课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的写作,涉及主题、选材、结构等问题,但人物通讯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关键在于主题是否新颖与深刻。可以说,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清代诗人王夫之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长诗或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文章的主题。主题就好比是“统帅”,一支没有统帅的军队,就是乌合之众。当代一位知名记者在归纳他的写作经验时曾指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而好的主题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要有主题,否则下笔千言,主题模糊,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二是只能有一个主题,就是说一篇新闻…  相似文献   

12.
刊林漫步     
构思要成熟。构思是写作的第一步。构思如十月怀胎,动笔如一朝分娩。开头巧夺目。“有了良好的开端,成功便得到一半。”主题贵突出。主题是一篇稿子的灵魂。一篇稿子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突  相似文献   

13.
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是作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和核心。主题好比项链的丝线,有了它,才能串起素材的宝珠;主题好比车轮的轴心,有了它,才能撑起事实的辐条。这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本文着重从新闻主题的“新、尖、小”入手,谈谈如何选择和提炼主题。  相似文献   

14.
要写好一篇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方面:提出的观点是否有新意、有见地,揭示的问题是否深刻、有针对性。获得1996年度省好新闻一等奖的言论《莫做“走读官”》,较好地体现了这两个方面。 这篇言论的标题便是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莫做“走读官”。何为“走读官”?文章先从走读生入手,由此导入正题,意指那些白天在  相似文献   

15.
小女子者。名叫张桂英,系《黑龙江日报》首席记者。谓之“小”,是因为她身材不高,纤细窈窕,喜光鲜衣着,十足的“小女子”模样。但正所谓人不可貌相,她的新闻作品,却以“大”见长——主题重大、立意高远、文风大气、笔锋犀利。从业16年来,每年采写的稿件都有二三百篇之多。正是一篇篇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作”,使“小女子做大文章”之名声播省城新闻界,也为她赢得了“大记者”的名号——当然,省级党报的“首席”,仅这响当当的“头衔”,就堪称“大记者”了。  相似文献   

16.
一篇通讯是否成功,关键是主题;一篇通讯能否让人过目不忘,重要的是文中要有“动情点”。这个“动情点”可能是某个细节,可能是某句话,可能是一段描述,也可能是一个动作。但不管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深化主题,打动人心,产生冲击力,给人以启迪。人物通讯的典范之作《县委书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末,《新民晚报》根据上海市委要求和市委宣传部部署,通过“一个主题、两个结合、三条渠道”,即“执政风采”主题报道,文字与图片相结合,集体策划、记者采访、读者点题的渠道,适时推出了一批立意高远、视角独特、写作精巧、满含激情的重点稿件,把一篇篇重大题材的年终特稿  相似文献   

18.
“只要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就可以入选为好新闻”,这一点基本上已为新闻界认可,所以,在评选好稿时人们都把它作为标尺来衡量。可是,却往往有一些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的稿件落选,原因何在?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圆通”二字。古人云:“义贵圆通”。意思是文章的内容要符合事理,无懈可击。一篇新闻稿要想经得起  相似文献   

19.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6,(11):43-44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5年3月17日一版上的评论《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主题重大、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精品。它的获奖,为我们撰写新闻评论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6月8日《人民日报》“政治·法律·社会”版“时政纵横”栏目登了一篇消息,引题为“最高法”,主题为“加大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案件审判力度”,初看标题,我以为国家又出台了什么重要法律,往下一看,方知是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加大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案件的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