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士禛论诗以倡导神韵说而成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创作虽未必与其理论若合符契,但仍可从中寻觅其风格追求的线索,尤以绝句诗最为明显。若探讨其神韵说的形成过程,则又离不开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两者可谓相辅相成,结合而讨论之,更易使我们窥见其神韵说的内蕴。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神韵"说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是颇为重要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王士禛在吸收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神韵"说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其"神韵"说的美学内涵包括:1.自然天成;2.余味、余意;3.清远冲淡。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秋柳诗》成功,扬州五载辉煌,奠定诗界领袖的基石。历史的机遇使其受到康熙帝“眷遇”,确定主持风雅的“一尊”地位,出现由王朝中枢钦定的“一代正宗”,即使有赵执信和浙派诗人等发动挑战,进行批评和攻讦,也未能动摇坚如磐石的稳固地位。神韵说笼罩几乎整个康熙时期,绵延至雍正、乾隆初,达百年左右,为文学史所仅见之景观。  相似文献   

5.
《诗品》作为中国百代诗话之祖,其诗学思想为后人所继承。清初诗人王士禛的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观点、体例、方法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本文由《诗品》的具体诗句入手,通过对钟嵘和王士禛诗论的内容、形式、言语、意境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钟嵘《诗品》是如何影响王士禛的诗歌创作和评论的。  相似文献   

6.
王士镇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陶陶 《培训与研究》2009,26(11):5-7
王士禛的神韵理论的精髓就是推崇一种主体情态含蓄缥缈的表现,追求味外之味的接受与再造的美学趣味。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创作之前的"伫兴而就"的灵感捕捉的心理结构,以及万取一收的形象凝结的艺术形象结构,创造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意境再造结构。这种美学趣味,极具现代诗学审美意识,对建构现代诗学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士禛的神韵理论的精髓就是推崇一种主体情态含蓄缥缈的表现,追求味外之味的接受与再造的美学趣味。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创作之前的"伫兴而就"的灵感捕捉的心理结构,以及万取一收的形象凝结的艺术形象结构,创造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意境再造结构。这种美学趣味,极具现代诗学审美意识,对建构现代诗学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对王士禛神韵说的内涵有诸多争论,在其除了王孟一派之外是否涵盖其他类型的审美风格上做了诸多分辨,其实大可不必.王士禛的神韵说是在不断对传统进行缩削式误读的过程当中逐步明确下来的,渔洋对其诗学主张的不断缩削、不断明确,并非诗学观点有多么大的改变,而只是为了使自己的诗学主张更为突出,更容易被广为接受而已.而关于其神韵说只涵盖了王孟一派一种审美风格的看法,实际上更多的是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论王士禛词     
通过比较《阮亭诗余》、《衍波词》两本词集,考察与王士禛词集相关的序跋评语等文献资料,分析王士禛扬州前期、扬州时期与扬州后期的不同词学风格。《阮亭诗余》中的作品主要是追摹唐宋词名家,用晚唐词之含蓄来补直白近曲之病;《衍波词》主张突破晚唐小令,师法南宋慢词长调;在离开扬州后,王士禛没有完全缺席词学活动,参与评点了多部词集。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学说以“致良知”为核心,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通过“事上磨炼”的工夫,存善去恶,使天赋良知复明,从而使个人身心和谐,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求得社会的和谐。阳明学说对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保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正在逐渐地成为当下时代学术界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王蒙作为80年代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对于80年代的真实记忆与真切记述当然也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大块文章》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王蒙从一个位置重要的亲历者的角度,尽可能真切地再现出了80年代的全部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14.
台湾高阳(1922-1992)历史小说作品质量均高,研究亦夥,唯独描写海盗徐海与妓王女翠翘的《草莽英雄》,竟乏之问津。事实上,高阳创作《草莽英雄》,既有其卓越的历史眼光,也有丰厚的学素养,尤其对名妓王翠翘在嘉靖平倭所失学的关键性角色,他参参一相关史料,以其生花妙笔,对王翠翘与徐海等人的故事,做了很深刻的[描写。笔勾稽了高阳笔下的王翠翘形象及其事迹(身世、劝降、出家、投海),进而循线探索《草莽英雄》应用王翠翘史料的可能来源,发现高阳主要是参考明代民间徐海、王翠翘传说的早期记录:徐学谟《王翘儿《及其增改之作余怀《王翠翘传》,和戴士琳《李翠翘》这篇言短篇材料,赋予想像后,重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王翠翘形象。希望这一结论,对于王翼翘故事演挛的了解,以及高阳历史小说真相的认识,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立志是儒学修养的前提和功夫,也以此特质区别于知识性学术,尤受阳明重视,并与其身心一体、以心导之思想相一致。阳明认为立志于为学首先是定向与植根,所谓“植根”就是播种,它是心灵纯化的方向和起点,“致良知”之“致”即立志。立志犹如舟舵、马衔,收拾身心并构成为学动力和恒力;立志又是定心,志定心收气凝。而人生并不怕科举功名,就怕消磨转移理想意志、立志不真切。立志是个体道德生命即良知的最初释放,是道德意志的最初真正展示和逐步坚固化,志立而不移就是从“致良知”到“良知致”。立志贵在专注,专于天理而非朱子的“持敬”,个人在专心主一的过程中,涵养精神,调理气机,使理气通达,上达天道,“精一”既是矢的又是功夫。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代社会文学所面临的典藏危机、边缘化危机和跨学科危机,探讨了文学在保持人类个体精神和文化共性方面的存在价值,倡导以文学的阅读坚守作为传承文学的活力的根本之所在。其中对文学的传承方式的重视一方面体现在文学与读者的亲近关系的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重视阅读体验而非话语价值的阅读姿态上。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对生命孤独意识的书写:个体的孤独和集体无意识的孤独。童年独特的生活经历为其奠定了孤独的基调,上海孤岛的生存环境则为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忧患意识让她承担起探索走出孤独困境的责任。她希望以孤独为基石,悟解孤独,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孤独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小说的叙事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文坛外高手”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其小说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从构成小说自身的叙事诸要素上分析,无论是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情节,还是叙事语体、叙事笔调等方面,都带给读者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分析了著名小说家王朔知识分子观的深刻性和片面性,指出:王朔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小说家,他看到了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知识的缺陷和人格的弱点以及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自相残杀,这是可贵的;然而,王朔有意无意地开脱了封建制度本身的罪责,把封建官僚之间、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顷轧都推到知识分子头上,甚至根本否定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史实,这就不能成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