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百年来大陆的唐寅研究可分为奠基(1900-1949)、停滞(1949-1978)、复苏繁荣(1978-)三个阶段.学者们分别从唐寅的生平、交游、作品辑逸以及思想性格、文学创作、影响、"三笑"故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后唐寅研究的努力方向应是史料搜集和史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视野的开拓和更新、研究领域的交叉和融合.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理论研究,古代诗话、词话、赋论、文论研究,古代文论名著研究,古代文论的多角度研究等六个方面历史性地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太平,以及思想解放两大方面反思百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尽沧桑的原因。在反思古代文论百年研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三点设想:“以文学批评还给文学批评,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朱自清语)。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研究在 2 0世纪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果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将李清照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有必要在文化学的视野中 ,全方位认识“李清照现象” ;在时代与个性的交叉点上 ,重新认识李清照作品的内涵 ;在尊体与变体的双向互动的词史历程中 ,重新认识李清照《词论》的理论价值 ;在先进科学技术条件的支持下 ,解决前人遗留的疑难问题 ,以期取得比 2 0世纪更为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5.
19—20世纪之交,中国文论界开始了文学理论的新探索。从1917年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本世纪的文学理论有7种主要观点,如文学与艺术、政治;民族化与文学艺术的现代化等。展望21世纪,将会出现有中国特色的有网络文学特点的多样化的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课程美学研究经历了三种水平:即内容层面的"陶冶论"水平、方法层面的"技艺论"水平与目标层面的"目的论"水平.未来体育课程美学的研究将实现四个转变:一、体育课程对美学的借鉴将走向"世界观"水平;二、体育课程审美的价值研究将走向"生存论"范式;三、体育课程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将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走向审美过程;四审美性体育课程的创造将关注学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特殊教育5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从特殊教育的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和培训、改革和研究,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等几个方面,对上海市5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上海市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师德是教师队伍素质的灵魂。近十年来,高校师德研究主要集中在师德的意义定位、概念解读、问题揭示、原因归纳与对策建议等五个方面。整体呈现出“经验内容丰富,规律把握欠缺”“视角丰富多样,结论较为趋同”“文件语言表述明显,学理剖析欠缺”的基本特征。未来研究应围绕师德的前提性问题、师德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特质、师德发展规律、师德建设协同创新等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学术界标点修辞的研究成果,然后对标点修辞研究进行了展望,初步探讨了标点符号具有修辞作用的原因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性别语言形式差异研究、性别语言使用风格研究、第一语言习得性别差异研究、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研究以及性别语言差异和性别歧视的成因研究等五个方面,对以往的性别语言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别语言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对该领域研究已达成的共识和亟待完善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史上,汉代因为是所谓的儒家“定于一尊”的时代而备受近现代的各种误解与误判,这种误解误判直到现在学界也很流行,这一情况决定了重新诠释汉代文学思想各个层面的必要性。前提是重建文学思想存在的历史语境,并对其各组成部分有符合历史实际的定位与评价。楚化与儒化就是一个更接近历史实际的汉代语境,厘清对两个语境的误判,能对汉代文学思想的状态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明显,如以君王贵族为核心受众、以黄淮中下游地区为传播中心、以斋戒祠祀为主要。活动等。其特点形成,与国际商贸活动、中印文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东汉佛教传播特点及其成因,亦是理解魏晋佛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的婚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首先是结婚要遵循父母之命和讲求门当户对,这反映了东汉时期长者在家庭生活中的主导权以及社会门第等级观念的流行;其次是离婚和女子再嫁相对自由,同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烈女行为也被大力提倡和颂扬,既反映了东汉社会比较开明的婚姻观念,也说明了婚姻礼法制度的逐步严密;最后统治阶层忽视基本的伦理纲常,婚姻关系比较混乱,这种关系应当是建立在特定的政治利益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东汉末党锢之祸中宦寺地位的界定毫不例外地持否定态度。但党锢不失为下层 民众中产生的宦寺集团在下层民众起义前寻求向上社会流动的一种尝试,它与汉末的黄巾起义一样,是 下层民众改变生活境遇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宦寺是革儒学上层的命,黄巾是革黄帝的命,都是在汉帝 国制度之外争取权力的斗争。不轻贱黄巾起义中的民众,就不应该轻贱党祸中的宦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经学教育在东汉臻于全盛,对此,前人论述详备;然盛极而衰,东汉末年的经学教育江河El下、辉煌不再,是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之一大转折与变局,其原因何如?兹尝试述论之。  相似文献   

17.
汉代审美文化的新篇章是以阐释经学中的"天"、"圣"、"人"的关系开始的。"我注六经"是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天"的过程,汉代人对圣人的诠释是以"人"对"天"的有限追问为前提的。在天人图式中,天地之美与仁行德政相统一,都要服从"天人相和"的美学原则。汉代文艺创作的特色是主体对天地自然的反思,是表现自我、重视生命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这种自觉的追求仍然要遵循"和"的审美维度。东汉的文学艺术是"形"的自由与"人"的自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8.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相似文献   

19.
太尉是研究秦汉官制、兵制史的重要课题。以往,学界对此重视不够,很少有专文探讨。根据现有资料,将东汉历任太尉的籍贯、出身、任职时间、政绩及卸任后的去向等,分项立目列表予以介绍。系年录充分揭示了当时太尉的权力地位、人选标准、地域来源、职位更替及其绩效状况等,从中可知太尉在两汉之际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