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的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极其艰难的情境下,忍辱负重,承担起众多的家庭职责。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尽孝道,抚养、教育丈夫留下的子息;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她们的艰难和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都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孝道、母道和妇道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地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情境下,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承担起众多的家庭义务。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以尽孝道,抚养、教育子息以尽母道,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和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以尽妇道。她们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3.
疾病与疾痛的分析模式可以揭示患者与医者认知上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在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知识产生时就已确立。通过运用这种分析模式对明清时期女性病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女性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对她们的疾痛经验有极大的影响。由于缺乏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几乎决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人际关系,构建着她们的生命故事并左右着疾痛的意义。不仅如此,作为长期被医疗知识边缘化的群体,明清时期女性在面对疾病时,相对于医学理论她们会更注重疼痛、情感、精神上的病痛体验,而善于解决疾病表征的非学术性医学常常可以更好地回应女性病患的需求,女性也因此对其产生了某种身份认同,并在家庭医疗决策层面与儒医所代表的学术性医学产生身份对抗。  相似文献   

4.
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受我国传统观念和西方开放意识的双重影响,她们对待恋爱较理性,在择偶标准上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她们的性观念日趋开放,同时她们重视家庭,并希望兼顾家庭与事业。调查也显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  相似文献   

5.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以男女间的经济分工为基础而组成的。明清时期的徽州由于特殊地理、社会环境,在徽州本土形成了一个以妇女为中心的留守群体,因此普通妇女尤其是母亲和寡妻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她们不仅为家庭创造财富,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和控制权,对家庭重要事务及主要成员有相当的决策权和发言权;而且还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性相对解放的时代,女子的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她们接受了家族内的文化教育.当她们学有所成后,又常充当家族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承袭并发展家族教育和家族文化,她们活跃在教育舞台上,在社会与家庭中都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肇庆地处岭南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关键,在明清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其中,妇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肇庆府的节妇虽然属于妇女中的弱势群体,但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在保全家庭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肇庆乃至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性相对解放的时代,女子的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她们接受了家族内的文化教育。当她们学有所成后,又常充当家族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承袭并发展家族教育和家族文化,她们活跃在教育舞台上,在社会与家庭中都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清是中国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来华外国人见证了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基本囿于家庭,学校教育与女性无缘,她们主要在家学习相夫教子所需的道德与生活技能。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传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内容突破了“家庭”的范畴,尝试走向社会。这些通过“异域之眼”留下的记录为我们审视晚清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提供了新种视角。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亳州女子十分重视行孝,她们在极为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从饮食起居做起,给予长者无微不至的关爱。她们的孝行观中尽管还残存着封建迷信色彩,但她们发自内心的对长者的尊敬却实实在在使长者得到了老有所养,真真切切地维护了一个家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以10余块留存于世的明清客家妇女参与捐田、捐款的碑刻为分析对象,探讨客家妇女的神明崇拜。明清寺庙碑刻反映出客家妇女信仰的神明涉及到不同教派神,佛教、道教、地方神均有。尽管大多数捐款妇女为本村村民及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女子,信仰圈与社会活动圈均不大,但从明清客家妇女对社区事务有所参与,有的甚至主导了寺庙的整场捐款活动来看,传统客家妇女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2.
王传满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58-61,84
在人类历史上,贞节观念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自周以来,节妇烈女的绝对数呈增长趋势,宋代是个明显的界限,节烈妇女人数陡然增加,至明清而达到极致。明清社会,程朱理学居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女性贞节观教育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明清徽州,贞节观念正是通过以上诸种途径不断被加以强化,并得以普遍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发生变性的原因主要有:遭遇突发事情而变性,大病后而变性和因孝亲行善的阴德果报而变性几种。对变性人的记载,魏晋和明清时期较多,而唐宋元时期相对较少;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变性人现象的记载显得较为简单,而明清时期记载的相对较为具体而详细;对变性人的态度,明清时期较魏晋时期的舆论更为开放,也更为人性化。相对于魏晋时把变性人现象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明清时期更加关注人性本身。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尽管国家开辟了多种渠道来表彰节烈妇女,明清徼州也有大量知识精英记载节烈妇女的事迹,然而仍有有大量的节烈妇女可能被湮灭不彰.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口头称颂以其低廉的成本需求及快捷的传递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迹不彰给节烈妇女与主流社会带来的双重缺憾.由于大众的口头称颂,推动了明清徽州节烈事迹的广泛传播,进入大众、社会与国家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说,分别以国家政府、知识精英与民间大众各自而又互相配合的表彰形成的合力,对徽州节烈风气的推动起到很大的作用,扼杀了许多妇女的青春与生命.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微州妇女节烈现象是异常突出的。节烈妇女可以务出四个最基本的类别:节妇、贞女、烈妇、烈女。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在许多情况下相互转化,贞女、烈女与节妇、烈妇节烈行为的相互转化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妇女节烈行为的相互转化,实际上就是殉烈之义与家庭责任之间’权衡之后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布依族学校教育之所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布依族地区统治的政治需要、布依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布依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政策,使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西本土人才萌生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一批广西人才在全国斩露头角。但是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明代到清代,桂北的人才优势地位由于桂东人才的崛起而逐渐削弱,原先曾是人才空白地带的桂西也出产了大量人才,广西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由点的集聚向面上铺开的趋势。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分布的这一地理演变是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以降,理学贞节观便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贞节观对于广大妇女的束缚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于甘肃政府对理学贞节观的极力提倡和家庭的传统教育,深受影响的广大妇女有的对已死去的丈夫忠贞不二、不愿改嫁,有的为保贞节而不得不选择死亡,有的未婚守贞,逐渐形成了节妇、烈妇和贞女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亳州旧志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当地教育的碑刻文献,其中部分文字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的创始、修葺、改建等情况,通过这些碑刻文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规制也较为完备,形成了由学宫、文庙、书院等组成的庞大官学建筑群,这对深入探讨当地教育和城市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女训是专门以女性为教育对象阐述女性如何治家处世的训诫,是中国古代对女子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先秦是女训发轫时期,汉唐是女训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宋元明清是女训繁荣并达到鼎盛的阶段。传统女训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传承的伦理教化的主要内容是孝顺和慈、恭敬贞淑、勤励节俭、遵礼崇德、顺从奉迎等。批判继承这笔丰富的伦理文化遗产,对提炼新型女德、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