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相似文献   

2.
<正>古典诗歌经常出现“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说“绝杀”     
赵立伟 《现代语文》2010,(4):139-140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4.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过去或未来之境,也可以是神幻或梦中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形象。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得到的。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歌含蓄蕴藉,可以大大丰富诗的内容,开拓诗的意境,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抒发得更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回味无穷。一、具体描写为实,抽象情感为虚。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  相似文献   

6.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相似文献   

7.
吴春来 《阅读与鉴赏》2006,(11):24-25,13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 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9.
谢春梅 《现代语文》2014,(12):126-127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主要表现为:一、追忆已经消逝或虚幻的人事物景诗人常借助这些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即以虚象  相似文献   

11.
回忆性散文中的“彼”是指散文的作者曾经经历时的情绪、态度、立场、情感等主观情思,“此”则是指作者创作时回忆相关人、事、景、物等或隐或显所流露出的情绪、态度、立场、情感等主观情思。这两者之间是不能轻易画等号的,其关系是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彼”“此”为表里,“彼”“此”不同,“彼”“此”相同。在解读回忆性散文时,应具体分析“彼”与“此”,切莫让思维受“彼此”“彼此”的影响乃至左右,从而影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闫靖华  山丹丹 《新读写》2009,(11):48-49
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寓“意”之“射”,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众多意象的有机结合,便是诗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有写“虚”和记“实”.所谓“虚”,一般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一般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前者抽象,后者具体.构思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诉诸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借助它们来叙事、抒情或说理,从而反映生活的某一方面本质,表达既定的文章中心,这种技法就是“化虚为实”.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曾对“真际”与“实际”作出区分。其所谓真际,指本然的理、名、一般和普遍,而实际则指自然的事、实、具体和特殊。“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真者,言其无妄;实者,言其不虚。”本文所谓实,与  相似文献   

15.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术语。它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这里,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诗词的虚实美。所谓的实,就是诗词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艺术形象,即诗歌所展现的人、事、景、物等。所谓的虚,就是诗词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需经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即非现实的人、事、景、物等。然而,虚不是无,也不是直观的有,而是指言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致、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宋代范唏文说:"虚者枯,实者塞。"如果诗歌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瘪无味,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砌,死气沉沉,没有生气。虚写与实写应  相似文献   

19.
所谓“想当然”,即凭主观想象推断事物本该如此,应当怎样……是贬义词。其实,任何科研都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就必有主观,史学尤甚,故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说。想象被证明了,就是创新,被否定了,则多了一个“想当然”。命题要创新,就攀了“想当然”之缘份。说这些,并不是为“想当然”开脱,而是想指出“想当然”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想了“当然”还不知其含有主观因素。弄出个可以不“想当然”的“想当然”。望文生义便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常青 《中国成人教育》2006,(12):158-159
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但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一般的解释是: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换一个角度来说,“意”是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形象描绘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二者的关系是“意”借“境”而表现,“境”则以“意”为灵魂,情景相生,形神交融,方可成为意境。追求意境美,是有情有景的抒情诗的艺术极致,更是中国古典诗的特点,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