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1):126-126
1921年11月27日晚,北京八道湾胡同十一号,一位个子不高、略微发胖的年轻人敲开了前院一间朝北的房门,迎出门的是刚搬来不到一周的鲁迅。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4.
记得钱理群先生曾说:“一切伟大的作家,一切不朽的学作品、学典型,几乎都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无限开放的体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层次的读、研究都按照各自所处时代、国家的与个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阐  相似文献   

5.
莫军苗 《考试周刊》2009,(34):29-30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6.
7.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代的青年学生在审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时,却往往只注重小说喜剧性的外壳,忽略了作品悲剧性的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廓清正常的精神慰藉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本质区剐,促使学生孜孜追求健全独立的人格,为年轻一代找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塑造了阿Q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国民劣根性,而且以其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走向世界,影响未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探究《阿Q正传》中对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三次重要心理描写,揭示了阿Q心灵深处的潜流,彰显了其性格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每周一章,到次年2月12日登毕,共9章。  相似文献   

11.
常波 《考试周刊》2012,(1):24-25
《阿Q正传》是鲁迅明显受到西方文艺理论影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中西结合的小说中,主人公阿Q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火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并不是单一的,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多次描写的“辫子”,像一个奇特的小道具,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主旨表达等方面都起到了绝妙的作用。文章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朱永芳 《教书育人》2004,(12):60-6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5.
陈义兴 《文教资料》2012,(13):10-12
阿Q的性格主要表现为"精神胜利法",他常常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忌讳缺点,死爱面子,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等等。阿Q性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时代及个人的原因。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露出我们国人灵魂的劣根性。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6.
鲁迅因其深刻的思想性使得他的作品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坚守着启蒙的立场,在作品中深刻地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他笔下的一些典型人物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知.作为民族劣根性集大成者,阿Q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族性格的弱点,阿Q形象的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部小说的广泛传播,其传播的手段之一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纵观语文教材选编史,我们发现《阿Q正传》的选编与接受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涵盖着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因而,探究《阿Q正传》在中学语文中的传播与接受则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材对<阿Q正传>由节选到全文入选,且单独构成一个单元,与<红楼梦><史记>一样成为专题,我们对<阿Q正传>的研究也应该从局部走向整体.国外研究者对<阿Q正传>整部作品的研究,许多意见和看法让我们耳目一新.(对有关资料收录较为齐全的两本书:一本是<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魂灵>,陈漱渝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9月版;另一本是<阿Q70年>,彭小苓、韩蔼丽编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三类词语用得十分俏皮有趣。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以暴露丑恶为基点 ,描摹出一系列丑陋的人物 ,留给我们的是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存在着巨大的召唤结构.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意蕴、故事情节、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都具有巨大的阅读弹性空间和开放性,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填充和阐释,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