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废除八股取士百年以来,对于八股研究,学界普遍存在着重影响重文风,轻文体的做法。同时,对于八股文的认识也存在着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将八股文与八股气、八股文化混为一谈。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体为切入点,分析八股文文体方面的特征及成就。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和小说的文体差别很大,前者属于议论文体,后者则属叙事文体,但由于明清文人对八股文和八股笔法十分熟悉,部分八股文作者又持有游戏态度,所以,很多八股文题本身就具有一定故事性,诸多原因都为八股文与小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其中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通俗语言均被纳入八股文的写作当中,使得很多八股文章都带有叙事性和故事性,人物形象由此成为文章描摹的重点,所运用的浅切语言也使八股文的整体风格由雅转俗,从而形成具有小说特色的游戏八股文一类,这种现象在清代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作者借鉴八股文的文体特征是多角度、多样化的,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很多小说都融会了诸种八股要素。小说作者讲论儒家经典实属平常,他们频繁、大段地讲论经书,常常针对朱熹《集注》讨论句意,甚至直接将八股术语纳入小说当中,有意借鉴八股要素的意图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八股现象进行研究须先立足于对文体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将从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文体变异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29):29-31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应试经义的一种,遵循特殊的文体格式。本文从八股文自身出发,在探究八股文与科举篝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八股取士与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因此,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同明清文学各种样式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说,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传奇等创作及批评,均受到了时文训练及由此而形成的“时文手眼”的影响。张竹坡在批点《金瓶梅》时,对八股文法的术语就多有借用,同时又有对八股文法理论的借鉴和移植,集中表现在〈读法》和“回评”中。  相似文献   

7.
八股文体式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股文体是逐步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宋元时期形成了具有固定格式的应试文体 ,明初的经义经疑文体在宋元基础上稍有变化 ,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后 ,最终形成了程式严格的八股体式。八股文之称 ,主要是因在作题方式上截题为两截、每截四股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所用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已经具有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又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以及元曲的一些成份,到了明初定型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就更加完备了。有清一代,八股文泛滥成灾,直到清末才被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9.
闲话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其中起股到束股四部分是议论的主体,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亦称“时文”、“制艺”等。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自由发挥,因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直到1901年废除八股文,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之深远,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如何看待八股文呢?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作者绝大多数都对八股文十分熟悉,甚至形成了八股的惯性思维。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和惯性思维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汇了诸种八股文要素,他们在小说中用大量篇幅讲谈八股文写作技巧,对八股文破题、文风以及各种写作方法都有涉及,使小说俨然成为一部八股文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1.
八股文,与缠足、辫子、鸦片、烟枪等似为一类,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在五百多年的漫长时间里,无数的读书人为学作八股而穷心尽力,这岂不是一大文化现象?历史上留下那么多八股文,虽是废物而不利用未免可惜。现在为数不少的中学生提起写作文就头痛,勉强挤出来的也是干巴巴的芦柴棒式的文章,甚至干脆不着边际、文不对题,天马行空一般地胡诌一番。于是,我想:能否以“八股”为钥匙,进行作文定格训练,借此打开中学生学写文章的大门呢?或者可以将一些学生引入写作文的轨道。 但是,对于八股,我也知之甚少。所幸有机会拜读了中华书书出版的由启功、张中行、金克木三位学界老前辈合著的《说八股》一书。他们对八股文翔实准确的介绍、敏锐独到的看法、公允深刻的评价,使我受益匪浅。由此我相到:中学作文教学进行各种文体基本程式的训练,“八股”一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八股文述略     
八股文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所用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经具有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后来又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以及元曲的一些成份,到了明初据说是由朱元璋和刘基两人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就更加完备了。有清一代,八股文泛滥成灾,直到清末才同科举制度一起被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13.
明清小说作者自幼学起便研习八股举业,他们对八股文博论典雅、骈丽对偶的语言风格十分熟悉,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其语言带有鲜明的八股文色彩.明清小说对八股要素的融会,也使其语言由俗变雅,得到了整体雅化.  相似文献   

14.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选拔人才所用的一种文体,是据儒家经书(“四书”、“五经”)立论,按固定格式写作的一种议论体散文。它集我国古代各种文体之大成,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惜自1902年八股文宣告寿终正寝后,很少有人问津此道;喜近几年它已引起一些学人的关注。 本刊1992年和1993年的第10期曾先后发过《八股文与高考》、《八股文与作文训练》两文。为满足广大读者了解、认识、鉴赏八股文的需要和青年学生写作议论文以资借鉴,从本期起将陆续刊发文质兼备、言之有物的八股文,让读者一睹明清八股大家们“戴着镣铐跳舞”的风采,一览中国古代文化的奇景大观。  相似文献   

15.
八股文对清代小说创作具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的作法上。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多借用八股文的文法技巧作小说,出现了一批大量运用八股文法的小说文本,如《林兰香》等才子佳人小说。《林兰香》在写法上注重题文对应,运用了立局法、吊渡挽、股对法、代言法等多种八股文法,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亦多是如此。八股文法对小说创作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清代整密、雅洁的文人小说风格的形成。在清前中期,八股文对小说发展的积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对小说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八股文从它正式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之日起,就与科举制度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由于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八股文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今天的人们)的唾骂和指责,故与之联袂而举的八股文理所当然地也被很多人目为十恶不赦的祸害,于是厌弃之,毁坏之。很多人羞于谈论八股,目前一些谈文体、讲文学、说科举的文章、书籍即使对八股文偶作介绍,也几乎是千篇一律地使用“无价值”、“敲门砖”之类的贬词来痛斥一通,以示极大的鄙弃和厌恶.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八股文的风行和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决不能以庸俗的学术态度简单地对八股文予以彻底否定,更不能随便拈来几个贬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嘲弄讥讽一番,或将它一概骂倒。诚然,八股文形式刻板,作法苛严,在科举取士的过程中引起过种  相似文献   

17.
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关系密切.从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到提倡新小说,八股文完成了它从文体到功用的象征转化而获得新生.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给新小说的兴起提供思想解放的契机.一方面,八股取士废止带来了作文的思想解放;这种解放,既表现为文体形式的自由,又表现为思想感情的自由.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的废止从体制上切断了传统士人对体制的依附性,从而带来了晚清士人身份的转型,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扫除依附体制的幻想.在科举废止背景下,伴随着近代报刊与出版业的兴起,在上海这个近代大都市里逐渐形成了一批职业小说家,推动了晚清新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拟话本在明末清初形成了善于议论、叙议并举的文体特征,这与八股文等论说文体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拟话本在布局结构上借鉴了八股文的结构逻辑,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吸收了八股文突出主旨的作法,在行文的细部述写方法中吸纳了八股文洗发字眼、翻新出奇、层次分明等写法。研究拟话本文体,不仅要注重其与宋元明话本的纵向传承,也要注意它与当时各种文体之间的横向互渗。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作者十分熟悉八股文的语言风格,转作小说时很难摆脱原有的束缚。小说作者将八股文骈丽的语言以及引用书经的用语方式应用到小说写作中,形成了"以时文为小说"的八股笔法,尤以语言风格最为显著,这使得明清小说的语言被雅化了,并具有鲜明的八股色彩。  相似文献   

20.
八股文深刻影响着明清文人的生存境遇,《金瓶梅》评点者取法八股,视小说可为圣贤立言的文本承载,客观提升了小说的文类地位。尊题意识的鼓荡,促使其围绕文题去多方探究小说题旨,展示小说文本的多向指寓。八股结构安排的转合之说,强化了小说文本的整体分析视野,也体现了浓郁的文学辩证法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