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的内容,同时还规定了对被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监督考察的主体为人民检察院,新刑诉法实施以来,永春县人民检察的司法实践来看,我国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监督考察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瓶颈和障碍,因此,及时研究和探索完善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监督考察制度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和起诉便宜主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现行法律规定存在监督考察的主体单一,地位和能力面临尴尬;监督考察的内容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监督考察制度过于原则化,缺乏有效的监督考察机制;监督考察主体的责任缺失,降低了监督考察的效果等方面的缺陷.为确保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效果,应当从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考察主体范围,构建“六位一体”监督考察体系;建立完善规范的监督考察运行机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设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考察内容;建立规范的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制度的配套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考察程序作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关键和特色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成败.以地方性检察院在考察制度上的实践为样本,探索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2012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扭转了未成年人在司法审判中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此修正案的深入解读,理解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漏洞,提出了具体意见,从而使我国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得以更加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对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制度。该制度体现了刑罚的谦抑性,在程序分流、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有效改造犯罪嫌疑人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功效。但是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存在着适用对象范围过窄、适用条件过于简单、附加条件内容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并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适当拓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细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所附加条件的内容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构建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考察帮教制度,必须加强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化建设、社会参与体系建设和建立未成年人转介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附条件警告制度是英国独创的特色制度,具有矫正犯罪、修复社会关系、实现程序正义的多元化价值,体现了英国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司法理念。我国颁布的《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之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别,但二者在价值取向与司法功能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英国附条件警告制度对于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附条件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首次在法律上确定了该项制度。实施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体现出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互交融。但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毕竟是新生事物,检察机关如何用好检察裁量权并实现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就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现实意义、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对检察机关如何操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附条件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首次在法律上确定了该项制度.实施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体现出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互交融.但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毕竟是新生事物,检察机关如何用好检察裁量权并实现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就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现实意义、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对检察机关如何操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14日《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的通过,正式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律地位,改变了之前于法无据的“尴尬”局面。该制度的实施,虽然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符合恢复性司法的理念;有利于消除标签理论,预防和减少犯罪发生,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国际轻刑化趋势。但是,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实施过程来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适用的主体范围和案件范围都太过狭窄,考察的主体过于单一,考察的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缺少附随义务,并且法律监督方面也存在不足,缺少享有最终裁量权的人民法院的有效制约。基于此,本文从适用范围、考察主体以及法律监督等方面做了一定程度的阐述,以期对新刑事诉讼法的适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时已被确立,该制度坚持"感化、教育、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体现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政策倾向。但是,该项制度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完善。本文将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特征及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及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以使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体现,它能够节约司法资源、促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改造、实现特殊预防。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制度得到了众多基层检察机关的认同,并进行了有益尝试。鉴于未成年人身份的特殊性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本身的价值,从保护未成年人、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的角度出发,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经验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2012年3月14日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进行了规定。然而,这些规定有其不合理之处,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蕴含着刑罚谦逊性的精神内涵,符合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的教育、感化、拯救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虽然已经明确,对未成年人实施的部分犯罪可以适用该制度,但通过公布的数据可看出,在该制度适用过程中,还存在例如适用对象少、启动程序主体单一、配套程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导致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鉴于此,可考虑从扩大制度适用对象、完善制度启动程序、健全配套措施等方面着手,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实现该制度的立法预期。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附条件不起诉这一刑事司法制度,同时规定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的监督考察主体是人民检察院。那么,检察机关究竟该如何监管,相关司法解释尚未出台,系统理论尚未形成,实践领域也仍需摸索探讨。本文主要将探索检察机关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的长效监管机制,旨在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监管和教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工作中的具体实效作用,进一步参与到我国诉讼体制的改革中去。  相似文献   

15.
自《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未成年人犯罪被单列入特别程序,足见立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足够重视,2013年年初以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陆续成立未成年人犯罪专门办理机构,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中,坚持"立足挽救、重在预防"的原则,积极依照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的适用条件、办理程序、相关法律后果。然在司法实务中对特别程序的理解及适用仍然存在差异,甚至出入之处,尤以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及执行机制矛盾较突出,各地适用附条件不起诉也莫衷一是,有些是参考甚至完全是相对不起诉的翻版,尽管之前已经有较成熟的实务及理论研讨,但将一项政策上升为刑事立法并进一步适用,仍须转变理念,调整适用并不断发现问题,对司法的改革创新有积极作用。在关于附条件不起诉有关司法文件出台之前,有必要对此作出探讨,以期附条件不起诉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刑事诉讼法》对于基本理念、程序设计以及具体制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地完善和改进,本文主要介绍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考验期间及考验期间的要求、法律规制以及不起诉决定的撤销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其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使附条件不起诉的功能价值的实现尽可能地得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修改后刑诉法在特别程序中规定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别关爱.由于该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的所附“条件”的设置,在前期各地司法实践中标准各不相同,因而有必要确定.  相似文献   

18.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近些年来热烈讨论的一种不起诉制度。将其冠名为附条件不起诉具有合理性;其性质是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待诉权;其效力应具有形式效力和实体效力;其与我国的酌定不起诉制度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新的立法虽然使暂缓起诉的司法实践正当化,但并不意味着检察官一定以学者满意的方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者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学者不能够通过法律确定自己的主张能够被检察官采纳。学者在完善适用条件、建立救济机制、改革执行人员、分清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以及提升学者影响力方面困难重重。面对立法后在附条件不起诉问题上的距离,司法者需妥当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教育少年犯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司法者与学者应保持有效沟通,使学者倡导的教育至上理念能被司法者接受,司法者作出的合理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获得学说的支持;司法机关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如公布附条件不起诉的理由和考察方式,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20.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和起诉便宜主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本文旨在分析预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建立后可能在法律适用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和困境,并结合检察工作实践,提出若干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