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春梅  高月 《传媒》2023,(8):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瑰宝。纪录片以纪实加视听传播为主要特色,对于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具备天然优势。本文聚焦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出品的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对其内容制作和国际传播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非遗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效度,助力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所谓文献纪录片,就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真实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或加上采访当事人或与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有时也称历史文献纪录片或历史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纪录片开拓欧美市场必然遭遇的“文化折扣”为切入点,对“文化折扣”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深入纪录片内部,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纪录片在哲学层面、美学层面、制作层面的“文化折扣”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中国纪录片开拓欧美市场应如何尽量减少“文化折扣”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那时候的纪录片更像是长篇幅的新闻,要注意新闻要素,要真实,有典型性,要具有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随着这种传统的延续,电视工作者往往把纪录片与电视剧对立起来,一方面是由于真实与虚构的对立,另一方面是教育、宣传与娱乐功能的对立。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例如:《收租院》、《话说长江》、《雕塑家刘焕章》、《泰山》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镜头语言优美、主题积极、紧跟时代主旋律。但是同时又显得过分严肃。因此一段时间内,观众不能认可这种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5.
从《望长城》看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丽 《新闻窗》2008,(6):68-69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端于新闻纪录片。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华民族伴随着“文化寻根”的兴起,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经历了一个过程,即用单一图文贴片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到借鉴和充分使用电视手段与电脑数码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方式,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展现千年历史长河里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央电视台1991年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望长城》,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沈一冰 《新闻实践》2002,(11):48-49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开始崛起且日益蓬勃,它是以对非主流人群、弱势文化群体也就是小人物的关怀为发端的。今天,我们在马路上随便问一个行人,什么是纪录片?他的回答很可能就是:“纪录片?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国新闻类节目与纪录片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另一个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7.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8.
陆敏  陈燕 《现代传播》2022,(12):65-69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视觉影像载体。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的文化混杂空间中,海外观众如何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递的文化内涵?《如果国宝会说话》《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的YouTube海外观众评论呈现出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共享、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三种样态。而若要强化文化共享的可能,降低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的程度,则需要提升纪录片审美意趣、呈现细腻的日常生活、提供清晰的背景知识,这将有助于海外观众超越柏格森所言的“习惯记忆”,唤起人类共同的“纯粹记忆”,促进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 ,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风风火火的年代 ,以《望长城》为转折点 ,在纪录片界逐渐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纪实”创作流派。《东方时空》栏目中大量纪实短片的涌现 ,无疑对纪实潮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后 ,是各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队伍群雄并起 ,佳作迭出。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还在国际评比中暂露头角 ,捧回了一座座奖杯。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发展时期 ,这种“纪录片现象”可视为一种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现象。应该承认 ,中国的纪录片热摆脱了过去虚假、说教的模式 ,领悟了纪录片必须真实的真谛 ,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  相似文献   

10.
张鑫 《青年记者》2020,(5):56-57
纪录片是“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具有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性。BBC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包含了“他者”对于中国形象的真实认识和内在想象。本文选择了2000年到2019年32部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研究样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自然等多个主题,通过对样本纪录片的整体梳理和分析,探究中国形象在“他者”视野中的变化以及中国形象“他者”呈现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电视便走进了中国人民的视野,开始了其繁荣发展的道路。在30年之后的80年代,新闻编辑者根据社会的形势制作了大量的新闻纪录片,新闻纪录片开始大规模扎根于我国电视领域,它不仅调整了电视节目制作人的节目内容安排,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新闻纪录片了解中国的社会形势和生活状况。从另一个层次来讲,新闻纪录片也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当代电视新闻纪录片更是走向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经历过失败后的崛起,更多的电视新闻制作者有了更加丰富的经验,给观众带来一部部优秀的新闻纪录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视新闻纪录片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沈丽 《东南传播》2014,(6):105-107
我国首部探寻茶文化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通过一片茶叶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体。这部以茶人茶事为题材的纪录片,通过写意的视觉语言将丰富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韵味悠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角度对该纪录片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中国哲思进行研究,为国产纪录片走向大众、沟通世界寻找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张琪玉 《中国索引》2008,6(2):35-36
泰山是中国名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对于泰山及泰山周边地区人文与自然方方面面的研究,形成“泰山文化”研究,当前则集合为“泰山学”。  相似文献   

14.
张妮 《青年记者》2017,(29):38-39
2017年7月27日-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及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及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的专题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5.
徐展 《声屏世界》2013,(1):46-48
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似乎都处在一种困局之中,为数不多的几家电视纪录片频道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随着纪录片与新媒体联姻的不断探索和尝试,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也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跨媒体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孙玉平这人有点说头。自打山东台一开始拍纪录片他就干这差事,如今还是有山东台“精品作坊”之称的纪录片组的带头人,老人儿了。拍过的作品有山东台最早用摄影机拍的《庄户中学》、《陶瓷新秀》等,也有近年来夺得中国电视奖一等奖的《海市蜃楼》、《走进荒原》……。但最让他满意也最让我们难以忘记的当推十几年前拍的《泰山》和眼下拍的《中华泰山》。拍《中华泰山》,他起初实实在在没敢一口答应。他1983年拍的那部《泰山》,人们称已近登峰之作,至今无出其右者。那部《泰山》,不仅获得了山东省第一个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纪录片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它的真正发展乃至勃兴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对非主流人群,弱势文化群体的关怀,以致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了纪录片的代名词。然而面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面对时代大变迁的今天,仅仅把纪录片定位于反映社会小人物未免失之偏颇。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这个词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一、纪录片的“记录真实”的涵义纪录片是纪录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对于纪录片真实境界的探讨目前面临着一种理论上的悖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问题断想任达青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无疑只有近几年在理论与创作上都是最兴旺的时期。这种兴旺一方面是由产电视工作者对纪录片这种表现手段认识的日趋深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后所带来的“大奖效应”。于是...  相似文献   

19.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后,其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有数据显示第四集的收视率甚至达到了0.55%,几乎赶上了BBC的纪录片收视水平.该片赞誉声一片,引发了一轮全民讨论和追捧.一部纪录片能够取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的确不易,这无疑给一直坚守高端文化的纪录片人以莫大鼓舞,给一直较为低迷的纪录片市场注入了强心剂.《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在该片的火爆已渐行渐远后,让我们再来思考它成功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纪录片界有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主笔并主编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尽管距它的出版已有五个年头,但今天在电视领域中,它仍是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立足于“纪实”二字,区分了纪录片与艺术片、专题片的区别,系统提出了纪录片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