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生活》2009,(10):44-46
读过美国畅销小说《凶宅》的人一定会被其中惊险怪诞、扑朔迷离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在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凶宅"的传说也层出不穷,蒲松龄所著的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有关"凶宅"的描写更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称为"凶宅",如果入住此类"凶宅",一般会被认为很不吉利。近年来,在一些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却不断发生买房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凶宅",进而起诉卖房人请求退房或赔偿的纠纷。  相似文献   

2.
"凶宅"之谜     
读过美国畅销小说<凶宅>的人一定会被其中惊险怪诞、扑朔迷离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在国外,The Haunted House(有幽灵出没的屋子)是小说家和影视作品的极好题材,同时也是旅游的一个最好去处.在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凶宅"的传说也层出不穷,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有关"凶宅"的描写更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那么,世上真有"凶宅"吗?  相似文献   

3.
长时间以来,有关“凶宅”的传说层出不穷,在我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凶宅”便是一大主题。然而,最令人感到费解和害怕的是绝大多数的“凶宅”并没有幽灵的传说,但人一旦住进了这样的屋子,就会灾难临头,不是得重病就是死亡。古人就用“风水”和“报应”来解释。给“凶宅”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国外有关报刊报道,前不久美国的几位地质生物学家对美国、埃及、印度等国的20多座“凶宅”进行了科学勘探,科学家发现:形成“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代的地方志中,都有所谓的"凶宅"记载.它们详细地记述不少健康人住进这种"凶宅"后不久,会不明不白地突然生大病,或突然一家老小莫名其妙地相继暴死,或先后几兄妹遇到不幸的事.他们患病后四处寻医问药均不见效.但当他搬出新居后,病又不治而愈.前苏联、美国及日本等49个国家的1692个城乡也有类似的记载."凶宅现象"曾令不少科研人员关注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但长期以来总未弄出个因果,让几代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5.
所谓凶宅,就是人们常说的房屋中有人莫名其妙生病甚至死亡的那类住宅。世界上曾有四大著名凶宅,但在科学家的周密勘察、分析下,这几座凶宅谜底终于一一解破。  相似文献   

6.
读过美国畅销小说《凶宅》的人一定会被其中惊险怪诞、扑朔迷离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在国外,The Haunted House(有幽灵出没的屋子)是小说家和影视作品的极好题材,同时也是旅游的一个最好去处。在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凶宅”的传说也层出不穷,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有关“凶宅”的描写更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那么,世上真有“凶宅”吗?  相似文献   

7.
读过美国畅销小说《凶宅》的人一定会被其中惊险怪诞、扑朔迷离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在国外,The Haunted House(有幽灵出没的屋子)是小说家和影视作品的极好题材,同时也是旅游的一个最好去处。在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凶宅”的传说也层出不穷,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有关“凶宅”的描写更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那么,世上真有“凶宅”吗?  相似文献   

8.
凶宅释疑     
在一栋古老的宅院里,居住着一户人家。祖孙三代30口人,富贾一方;但这一家中有18人得了同一种病,9人因这种病死亡,家道中落。于是有人就说这是座凶宅!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引进英语science(科学)时,违背翻译原理,用"科学"(分科之学)——英语多义词science的一个词义,翻译英语具有几个词义的整体词science。英语"科学"即"自然科学",英语"科学"是狭义词,日本人的误译将英语的"科学"变成了广义词,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国占主流的"社会科学是科学"的观点源于日语,日语的"科学"和"社会科学"违背英语国家"科学"观,英语国家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中国错误科学观受到日本误译的影响。social science的正确译文是"社会研究"或"社会学科"。学术界应纠正social science被误译为"社会科学"造成的方方面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哲学的发展史是科学哲学从阐释科学"发现"走向解说科学"创造"的历史,它既是关于"发现"的科学哲学的衰落史,也是有关"创造"的科学哲学的发迹史。在科学哲学从"发现"走向"创造"的历史演变中,人们见证一种古老而伟大的科学文化的没落,正是这种日趋没落的真理本位主义科学文化提供了人类形形色色所谓"创造"的精神和物质的思想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1.
赵喜凤  蔡仲 《科学学研究》2012,30(8):1128-1133,1205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的"可信性"依靠"科学的"标准,科学变成了决策的依据。但是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不但使科学所树立的权威形象难以维持,而且还可能给政治决策带来失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科学与政治备受质疑。科学所面临的"可信性"危机使人们开始从科学内部反思科学在解决问题中是否充分。对公众维度的忽视,是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的重要原因。具有经验型技能的公众参与科学,不但使公众的参与从口号走向了现实,也使科学从独断走向生活。食品安全的"可信性"是科学、政治、公众三者共同参与的结果,公众的介入使"科学的可信性"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12.
按"自治"的理想预设,科学是科学共同体自己的事。但事实上,科学的演化始终伴随着与"他者"之间的纠纷,从宗教团体、人文学者到政府和产业,以及当今的社会公众,科学活动始终伴随着与"他者"的纠缠,产生不同类型的价值冲突与社会争议。科学的社会治理要求科学共同体不再把传统意义上的"他者"视为科学价值的破坏者,而是协作者。然而,民粹主义的抬头,使治理转型陷入两难困境。因而,要落实"大众创新"的国策,不仅需要公众理解科学,同时也需要科学理解公众。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一词在被赋予了"science"词义之后,其释义演化至今经过了多次的变迁。通过比较"科学"与"格致"在并举时期的此消彼长,参照"科学"在不同时期工具书中的释义,对"科学"释义变迁的阶段进行了历史分期,并通过检索数据库及历史背景两个层面分析了"科学"释义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科学是平的——“汤浅现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浅现象"有其无法摆脱的困境,所揭示的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其实就是基于科学发展外史的"社会条件"转移现象。在辩护与批判的基础上,"科学是平的"是对"汤浅现象"困境和科学现实发展需要的观念回应,主张回归科学自身发展,用历史视野、他者论题佐证、科学年表实证等多维度解读其内涵与意义,并从科学积累现象分析科学"水平化"的内在动力。基于此观念,对我国科学发展提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程 《科学学研究》2010,28(4):481-488
虽然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了不少"科学"用例,但它们都不是"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将"科学"用来对译"science"的用例率先出现在日本。"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实际上发生在大批留日学生归国之前。继康有为戊戌变法前在书中征引了日文"科学"一词之后,梁启超在日本、王国维在国内相继使用"科学"一词。1900年后,杜亚泉、钟观光、虞和钦等有过日语学习经历的学者开始频繁使用"科学",不通日文的严复1902年起也开始大量使用"科学",加上章太炎、马君武、鲁迅等赴日学人的推波助澜,"科学"很快就取代了"格致",并对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上对"科学革命"存有不同层面上的"敌意",分别体现在对"科学革命"的称谓、对科学发展的方式以及对科学革命的影响的不同理解上.社会上对"科学革命"的敌意态度势必会影响科学的发展.因此,促使社会上对科学革命的态度向"善意"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科学革命"的真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以及对科技施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化敌为善.  相似文献   

17.
在科技创新中,科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全球创新范式正在从"基于技术的创新"逐步走向"基于科学的创新"。我国已经在"基于技术的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未来需要重视"基于科学的创新"新模式,增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关注基于科学的学科建设,强调政府和企业对科学能力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成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方法更好的解决了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动手"问题,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19.
吕皓 《科学生活》2007,(6):82-85
"2007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于5月10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今年,展会首次以"展览—论坛—公演"为主线,全方位演绎"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的宗旨,集科学性、艺术性、创意性、国际性、专业性、互动化为一体,让参与者都能体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给生活带来的无限魅力与遐想,给思维带来的无限灵感与创意,给设计带来的无限生活与活力。展会设置七大展馆,分别是"院士画廊馆"、"科学发现馆"、"科学探索馆"、"创意设计馆"、"科普艺术馆"、"科学与艺术教育在学校展馆"和"国际馆"。展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数码艺术教育论坛"、"多媒体音乐演奏会"和"科学与艺术交响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从不同角度促进更深层次、更专业的科学与艺术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对现代科学的体认经由传统"格致"到一般意义"科学"再到广义"科学"的观念演进历程.在沟通格致与科学,厘清"学"与"术",从学理与实践深化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以政治与致用为关切的梁启超科学观念,与中国格致学传统、日本"科学"统一观及其政学兼顾的独特身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