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他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小课题研究”、“研究性专题作业”、“开放型问题解决”等是其经常采用的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方式变了,作为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文化时代,公民教育不再局限于学习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学习并接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公民教育的目标也不再只满足于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而是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公民.唯有此,“世界和谐“才不会变成一纸空谈.  相似文献   

3.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它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性学习的认知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与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这里的“实践”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向专家学者请教、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化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化学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化学知识的传授和现成结论的灌输,不再局限于对学生实施静态的、封闭式的、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能力。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而是一种方法教育。  相似文献   

6.
学习是人类最有意义的基本活动,不仅能改变学习自身,也能改变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学习的态度和方式也大有差异。在传统意义上,学习的目的在于继承前人的东西,在于应用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激增和资讯快捷的今天,学习的目的更在于发扬、发现、发明和创造,相应地,教育方式也已经不再是私塾里的耳提面命,课堂里的“填鸭”“灌输”,而是一种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也不再仅仅是教授有关这门课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能力的提高。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培养化学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围绕"培养学生的初中化学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鲁川 《江苏教育》2023,(21):20-21
班级是一群年龄相仿的学生长时间在一起共同学习、深度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主要而稳定的场域,是润泽和滋养生命的精神家园。班级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班主任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价值,建设班级伦理共同体,达成学生个体与班级实体的精神同一性。学生不再是个体的集合并列,而是班级的有机成员;班级不再是由复数的“我”组成,而是“我们”的整体性构成。  相似文献   

9.
“亲历和体验”使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独具魅力。“亲历和体验”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由单一的被动接受性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人生、社会以及世界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凸显,即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人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育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场馆学习是打破教育时空限制的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场馆学习是一种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场馆学习中,学生通过真实体验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因此是落实国家深化课程改革基本要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创新型教师应具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教育教学不再是单纯传授“灌输”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包括终生学习、创造性学习 ),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其次,教育教学不再是单纯追求高分,培养尖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再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教育者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多层次的专业理论,宽而广的相关知识。不但会教学,而且会管理。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具有较强的驾驭知…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培养赵恒泰在中小学阶段“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学会生存》):“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为了培养出“面向...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观念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陈旧课程(教材)的“传声筒”,而是“反思性实践”,特别是在推行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课程和倡导研究性学习及选修课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固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因此,教师需要重新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挑战传统,  相似文献   

14.
构建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模式”是以“课堂教学社会学”、“元认知”、“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把课堂教学活动视为“准社会活动”,把学生视为“准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都有目的和对象,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准社会成员”在“准社会’’里活动也应该有“目的和对象”,这样才能自觉地、有责任感地自我监控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郑铁军 《教书育人》2001,(16):39-4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愈来愈成为资本,尤其是创造性知识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与此相关,教育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更倾向于知识的创新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创新始于问题,而“对习惯于常识和成见的头脑,是不会有问题产生的,问题属于批判的主体”。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拥有批判性已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可…  相似文献   

16.
“学习化”相对于“学校化”,是教育形态的一种超越与提升,是教育历史的一个必然进程与突破,具有极大的涵盖性和渗透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冲破“围城”拥抱生活和时代(社区化)。学习化的实质就是全体社会成员为了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自觉、自主地学习,而社会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和强化全体社会成员这种学习的需要和自觉,即整个社会的学习化程度和效果大大提升和强化。因此,学习化社会就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网络,而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将会在其中凸显而出。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一、学…  相似文献   

17.
搞素质教育,就是依据社会与人的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他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的未来发展问题。从未来学的视野来看,教育将会呈现七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教育的时空维度进一步拓展从时间维度来看,在未来社会,教育与学习将不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专利,而是贯穿整个人生的终身需求,是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终身学习将使未来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每个社会成员在人生的各个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高校职业指导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就业指导或求职择业指导,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品德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过程,是帮助学生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主体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科学而有效地组织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优化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主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