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人有三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实践属性、社会属性,这是人的本质的三种规定性。其中,自然属性是人的前提规定性;实践属性是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定性;社会属性是人的关系的规定性。这三种规定性层层作用,层层制约,共同构成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体育的属性特征。指出体育属性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需求为基本目标,通过对生物人的改造达到对其社会属性的塑造之目的。其中,自然属性体现在生物改造、运动技能和心理意志三个维度;社会属性则表现在军事合作、多元教育、文化娱乐、社会交流、政治外交、产业经济等多维方面。  相似文献   

3.
原初的德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天然的统一性,而科学化、技术化的发展使得德育与生活世界相背离。德育应寻求以生活为中心,切实关怀人精神成长的德育发展方向,力求实现对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层面的统一体。人性视野下学生全面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身体健康发展是"首要前提";品行优良和实践能力强是"核心内容";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是"关键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是:教育要呵护学生的身体和关爱生命;教育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和实践能力;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提供一种考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生态世界观观照高校德育,可以凸显高校德育发展的指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运用隐蔽课是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德育方式,将一系列与思想政治隐蔽课的精神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隐蔽课德育价值结合起来,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德育的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师表形象、教师工作作风、教材、政治思想活动以及政治思想课促进人的社会的交往蕴涵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人类身体在自然与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分析人们的身体观念、身体参与度和体育开展以及体育权确立之间的关联。人们对身体所持有的观念决定体育的活跃程度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高度。人们对身体过多禁忌和过度开放都会限制体育的发展。身体禁忌权的收拢和开放权的行使让体育权利的属性也得以延展。对体育权利属性界定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身体权利属性界定的过程。总体而言,禁忌是身体权和体育权的自然属性,开放是身体权和体育权的社会属性,而无论禁忌还是开放都需要借助于法律规制手段,在此过程中,法律通过赋权的方式对身体权和体育权进行固化和确证,也使其具有了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当前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 ,探讨 2 1世纪高校德育的对策与出路 ,指出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以教师为基本力量 ,全方位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并提出要将树立理想信念、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体现了高校德育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重要任务.从德育的角度来审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深度探讨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揭示出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属性,以此来指导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校大学生不时出现一些道德问题。高校德育体系应主要大量吸纳以儒家德育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德育观念和方法,这也是改进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选择。在儒家德育观的指导下,改造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注重贴近学生道德实际;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自律和实践精神视育人为首要任务;注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注重运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般本质.人的实践性存在,决定了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迄今为止,人作为“关系性存在”,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整体性关系存在、个体性关系存在和共生性关系存在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与此相适应,以“成人”为使命的德育在范式上也发生了从整体主体性德育到个体主体性德育,再到主体间性德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然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人的社会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人的精神属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唯有结合人性的思考,尊重关爱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实效。这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极其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的汲取其合理的内核,丰富了德育思想理论体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德育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德育理论,形成了系统的具有当代特色的习近平德育思想.习近平德育思想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的德育教学,是国家意志在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上的体现.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价值目标,以传统美德和外国优秀道德文化为重要材料,以与社会需要和期望相适应的精神素质为目的,建立德育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5.
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以成‘人’为目的”的德育观,调整德育目标,创新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模式,才能使学校德育收到良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反思当前高校德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反人本"倾向,从而建构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的的现代德育人本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模式。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以推动现代德育人本思想由理念层次向实践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转换,增强现代德育人本思想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有效性,致力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代德育的价值功能 ,就是德育作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公民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倾向或意识。在当代中国 ,德育具有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服务价值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价值 ;具有和谐发展和完善社会个体人格的塑造价值及具有培养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团结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成才,使人完善,“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教育学意义,与教育及教育学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其根源在于知识经济主导的信息社会对传统知识观的颠覆;“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道德、道德教育的内涵,道德发展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要求德育理念必须“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德育改革应着重体现时代感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21世纪的学校德育必须更好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教育本质,走以科研促改革、以改革求发展的路子,显示明确的指向性和更深远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演绎等研究方法,对生态体育的自然与社会属性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归纳自然属性中的回归与尊重自然、注重个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规律;总结社会属性中多方位的平衡与和谐,明确生态体育过程中的责任与意识,进而确定了生态体育的涵义。指出生态体育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追寻体育自然、社会与其自身的本源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