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防教育是振兴民族精神生动而有效的载体。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应以"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国家意识为基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民族气节;以"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为价值取向;以"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为生活态度;以"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为操行品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中华儿女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接续发展,逐渐形成人们认同的精神品质,并指引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持续奋斗、顽强拼搏。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使中华民族精神彰显新的活力。中华民族要传承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创新,使其历久弥新,增强民族自信,推动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3.
王毅 《宁夏教育》2006,(7):53-54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选择节俭,不仅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追寻一种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杨智 《教育导刊》2007,(11):24-25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精神是由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而成。我国的民族精神以道德为核心,在今天仍然具有实现意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团结友爱等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  相似文献   

5.
浅论节俭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财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家发展壮大、繁荣兴旺的基本经验。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就著称于世。“俭以养德”、“成由节俭败由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要求广大干部和群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对党的先进性的考验。彰显的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以凝聚民族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典范,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民族精神一次次地升华和迸发,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是中国最能激发民族精神和凝聚民族力量的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审时度势,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求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她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各国学者研究日本民族活力的观点,共同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主动性;(2)日本民族具有勤劳、节俭、好学、进取的民族精神;(3)日本民族具有高度集体主义精神。其不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民族活力内涵的理解不同;二是对民族活力内容理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研究方法的单一化,只有进行多学科的交叉渗透的综合研究,才能探寻到问题的满意答案。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阐明艰苦节俭精神对高职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高职生缺乏艰苦节俭精神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原因,提出采取相关措施来切实加强高职生艰苦节俭教育。  相似文献   

9.
刘建文 《时代教育》2007,(9Z):14-14,19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文章分析当代大学生节俭意识的现状及节俭意识缺失原因,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节俭意识的实际情况.对增强大学生节俭意识的必要性和培养大学生节俭意识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质.当代大学生将在秉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有共性也有特性。民族精神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它在民族精神的铸造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时必须注重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不仅注意锻炼身体,也要注意精神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宣传西柏坡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不可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应在深化"西柏坡精神"教育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弘扬和宣传西柏坡精神的新举措新途径,使其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和拥有的优良品质和民族之魂,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不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形成了独有的消费特征,但因节俭意识的缺失引发了一系列消费道德问题,浪费、虚荣、挥霍、讲排场、求奢侈等现象日趋凸显;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精神,培养大学生节俭意识,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探讨社会、学校、家庭、自我"四位一体"的节俭教育对策,强化节俭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节俭观念,养成节俭品格。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通过继承、改造传统精神,吸收、融汇近代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新的气息,从而有效地高扬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本文主要探讨了孙中山对民族的爱国精神、重和精神、自强精神、重德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抗击非典,为民族精神增加了新的内涵,使民族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吴圣刚 《天中学刊》2005,20(6):110-111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群体物质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的体现,既是无数哲人睿思的结晶,又是无数仁人志士躬身践行的结果.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取向、个人追求、社会理想等等.就整体而言,中华民族精神经过数千年的锤炼和升华,形成了自强、仁爱、贵和、改革、创新、坚毅、气节、爱国等内在品质,这些内在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抗击非典的斗争,对于教育、思想战线来说既有严峻的挑战,又有难得的机遇。大学生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以实际行动弘扬了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充实了新的内容,将自身的精神层面提升到新的境界。大学生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表现出伟大民族精神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应结合突发事件教育、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并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关于民族精神的规范定义,笔者认为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其基点是“民族”,体现了民族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形成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所在;第二,其性质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民族品质,体现了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也有劣性的一面,通常所说的民族精神就是指民族文化中精华的部分;第三,其内容涉及民族的理  相似文献   

20.
"国学热"至今方兴未艾。国学文化的兴起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从而铸造了新的民族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造就属于新时期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本文以国学读本《菜根谭》为例探析了国学文化对新时期民族精神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