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三十年来,翻译的定义逐渐发展成为“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的作用表现为“对文化身份的塑造”.2011年开始的运河申遗项目带动了在运河文化中处于转轴地位的淮安运河文化的发展.在运河区域,淮安传统建筑反映出运河文化南北融合的特点.本文从运河文化视角下发掘淮安传统建筑译本的意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解释译本,为运河申遗提供外宣支持.  相似文献   

2.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杭大运河2 000多年的发展史上,淮安一直处于重要的转轴地位,境内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运河以及相关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展开,将淮安运河遗产纳入自然和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廓清遗产构成、评价遗产现状、厘清存在问题,对于弘扬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淮安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再加上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北部航道的逐渐淤塞,一种特有的景观——“南船北马”局面在淮安形成。伴随着南北人员汇聚和物资交流而来的,是淮安这座内陆港口城市的繁荣,以及以平民文化和商业文化为特征的运河文化的极度繁盛。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淮安形成了诗歌兴盛的局面,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运河的枢纽地位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员,促进了淮安文教事业与诗歌的兴盛。运河独特的风物人情构成了淮安诗歌特有的表现内容。而其南北融合、真实性的艺术特点,亦由淮安地处京杭运河中部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淮安诗人由此走出狭小区域,赢得了当时诗坛大家的认可与称道。  相似文献   

5.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把淮安运河文化引入到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丰富了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运河文化导览词属于外宣文本,导览词的翻译不仅要体现其信息功能,还要体现文化交流及交际功能。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三维转换理论,提出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原则,并以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导览词翻译为例,分析译文的可取之处及存在的问题,为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实践及理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淮安是淮河、运河交汇枢纽,明清时期的"运河之都".淮安"诗城"有2000多年韵文历史,作家数量多、层次高、雅集风气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作家群具有执着的传承与创新情结.  相似文献   

8.
沿运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取得成功的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江苏省淮安市,是沿运城市中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应努力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进行运河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高淮安在沿运城市中的影响力。淮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走出一条有运河特色的鲜明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京杭运河苏北段沿岸城市淮安、扬州开展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战略,认为可以依托运河文化主题强化文化、旅游合作以及创意产业融合,开展产权共享、影视演艺、创意设计等多层次合作,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业态和多样性文化旅游区,这对于传播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形象、合作打造运河文化品牌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位于淮河下游之淮安,因又控扼古今泗水入淮之河口,所以春秋时期前即已是江淮间与河淮间水运交通要津。春秋至战国期间建成鸿沟水系,自也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之运河水运枢纽。隋通济渠与唐宋汴渠建成,使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后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府,使之成为指挥漕运的中枢所在。  相似文献   

11.
运河淮安段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运河申遗的大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梳理和评估相关的文化遗存。历史上的淮阴即今天的淮安与运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境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的文化遗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保护,以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奚敏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4):114-117
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以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风景名胜著称于世,历史上曾与扬州、苏州、杭州一起并称为运河线上四大都市.本文以SWOT模型分析法为主,通过对淮安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会、威胁以及淮安市自身旅游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对未来淮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定位、宣传营销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淮安地方文化出发,通过对淮安文化中的创新元素的分析,结合淮安本科院校大学精神中创新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助淮安文化塑造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力,并为当地本科院校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淮安方言又称"淮语",属于北方方言,在明朝时期,曾被定为官方用语,是宝贵的文化艺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员区域流动的不断加剧,淮安方言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对淮安方言语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这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7.
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于2016年12月开题研究。经过笔者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对淮安本土文化中的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扬菜文化由知之甚少而变得知之较多;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可喜的,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漕运文化可以说是淮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主导文化体系。探寻漕运文化的历史遗迹,考察这些物质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研究淮安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泗阳县实验小学充分挖掘和弘扬区域运河文化,将运河文化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运河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课程类型,推进课程改革,开发出大量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次组织学生开展运河沿岸历史文化寻访活动,引领儿童感受运河文化,领悟运河精神。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运河文化基因和基因谱系,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将运河的各种文化纳入有序的文化谱系之中,厘清了各种运河文化与运河的亲缘关系,同时也给出了运河文化与非运河文化之间的划界;第二,根据运河文化基因谱系的生成逻辑,提出了运河文化的三种基本保护措施:运河文化基因保育、运河文化基因植入和运河文化基因嫁接,从而使运河文化的不断“繁殖”而丰富和发展运河文化,以文化的再生促进运河文化的保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