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需把握好"忠实"与"叛逆"的度,做到二者的平衡,既不能逐字死译,也不能胡译乱译,随意发挥译者主体性,不受约束。本文拟从广告翻译的具体实践中,探讨其翻译策略,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在研究翻译本体论时普遍预设了翻译本体的存在,并认为翻译本体论就是对翻译本体的研究。追本溯源,从本体(Being)的两个意思,即"是"和"是者"来看,翻译本体都是一个伪命题,翻译本体论也就自然不能被理解成是有关翻译本体的理论。翻译本体论实际上指的是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翻译,这种思路在理论上预设了原文意义的永恒在场,译者的任务便是透过原文的文字表述,抽离出原文的意义,并让意义在译文中如其所是地出场。  相似文献   

3.
余丽君 《考试周刊》2014,(60):19-20
语言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动态交际过程,传统的翻译标准不能满足翻译本质的要求。本文从关联性的角度讨论翻译的标准,即作为交际活动的翻译,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是关联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要求并没有完全反映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实际 ,学生所学的和毕业以后所用的部分脱节的。要改变这种状况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有关翻译教学的部分就不能忽略多元的翻译理论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多层面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角度讨论汉英广告翻译。传统翻译标准“忠实”、“对等”显然不能适应商业广告翻译手法的灵活。“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商业广告中译者灵活运用翻译方法、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给广告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韩笑 《陕西教育》2009,(7):103-104
本文主要探讨了"神似"观点与文学翻译.文章首先介绍了神似的渊源以及不同翻译家对"神似"的理解.继而阐释了文学翻译中的"神似"和"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应力求形神兼备,不能两全时则要力争神似.之后论述如何在翻译中做到"神似",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翻译方法取决于翻译目的、对象和语篇类型,直译和意译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选择.音译是直译的一种类型,用于翻译专有名词和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词语,“饭没了秀”不能让普通观众明白其内涵,此种音译有些不妥.电视节目名称中英文翻译的目的是帮助普通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内涵,不能以吸引眼球而大玩噱头.  相似文献   

9.
邓含能 《海外英语》2012,(2):132-133
政治文献翻译要求高度的忠实,但是机械直译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忠实。根据目标读者的知识背景、阅读习惯等对原文进行删减或增补,译文将达到更高层面的忠实。该文引用大量例证,说明在翻译政治文献时应该如何"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  相似文献   

10.
周伟川老师在《罕见的连环错译》(本刊2006年11期)一中,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益其所不能”和“人恒过,然后能改”两句的通常翻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曾益其所不能”通常翻译为“增加他的才能”与“人恒过,然后能改”通常翻译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是连环错译,前一句应译为“增加他不能做的事情”。笔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崔巍 《海外英语》2014,(19):162-163
一般来说,翻译注重的是意义的传达,以通顺传意为主要要求。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往往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考量其美学价值。在翻译时不能仅注重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更不能忽略了文化间的审美异同,否则就易导致译文在语意、美感、风格上的流失。一个优秀的译者需能洞察和把握在文学翻译中的和谐之美,方能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文章主要论述蕴于文学翻译之中的和谐美,进而提出并阐释"和谐耦合"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翻译注重的是意义的传达,以通顺传意为主--求。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往往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考量其美学价值。在翻译时不能仅注重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更不能忽略了文化间的审美异同,否则就易导致译文在语意、美感、风格上的流失。一个优秀的译者需能洞察和把握在文学翻译中的和谐之美,方能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文章主要论述蕴于文学翻译之中的和谐美,进而提出并阐释“和谐耦合”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方忠南 《娄底师专学报》2006,(6):146-148,172
任何翻译都既要求“适应”,不允许主观任意的“胡译”,需要“创造”,不能完全抛开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进行“死译”;应以“适应”为前提,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进行合理的“创造”,达到“适应”和“创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谈翻译中的“雅”张国臣在翻译中,我们提倡并遵守"信""达""雅"三个原则。所谓"信"是说翻译要忠实原文,不能违背、曲解原文的意思,是强调翻译的正确性;"达"是指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不应该随意附加或遗漏,但为了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又可不拘...  相似文献   

15.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指导作用。“信”“达”“雅”三大翻译标准中“信”为首,即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能随意增减意思。但是纵览各式翻译发现,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信”从一种绝对的翻译标准演变成了相对的灵活的标准。勒菲弗尔认为,决定翻译的两大因素分别是意识形态和“诗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信息检索技术必然要成为翻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翻译教学实际,提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较为具体的教学主题。在翻译教学实践及应用中引入检索技术可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孙福英 《成才之路》2012,(11):84-84
中学文言文教学似乎正在走进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没有互动,没有激情。而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改写或操纵被合法化了,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无限发挥,从而导致翻译的失真,翻译"异"的特性也随之丧失。本文通过明末清初传教士理雅各在翻译中国儒学经典中对"上帝""天"的处理揭示了中国儒学思想并非神学思想,并且"上帝""天"更不能与"God"、"Heaven"匹配,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偏颇,指出以文本为依据展开的作者与译者之间对话的主体间性研究才是解决翻译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0.
“情”是“实情”吗?甘肃穆玉平《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语,课本注:“情,实情。”照此说来,这句话就该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弄清楚案子的实情,但一定要按实情办理。”这样翻译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既然不能弄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