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曹喆 《家教指南》2007,(1):45-49
本文着重考证了唐代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具服、进贤冠和黑介帻,并将壁画中的官服和唐代其他图像作比较,认为中晚唐维摩诘经变中的人物程式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中的三小部分是为敦煌壁画底稿《维摩诘经变稿》。作者又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维摩诘经变》的考查,根据画稿与壁画在成作时代、画面内容、佛经版本、布局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对应一致,认为S.P.76《维摩诘经变稿》是莫高窟第98窟《维摩诘经变》的壁画底稿,同时也应为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绘制的参照底稿。  相似文献   

5.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6.
多数敦煌壁画已经确定内容,但由于数量庞大、内容不一、画面残破等原因,少数壁画没有定名或者定名欠妥,通过仔细辨认,本文确定莫高窟第158、150、143窟10余铺经变画名称。本文首次公布第321窟十轮经变的榜题,榜题文字显示该经变是依据北凉译《十轮经》绘制的。  相似文献   

7.
涅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出世间不二"涅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睒子经变》看佛教艺术中的孝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生保 《家教指南》2001,3(2):42-50
本文从《 子经变》的产生和发展,论述了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之间既斗争又吸收的经历和佛教艺术中忠君孝道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194窟维摩诘经变中的帝王像是研究安史之乱前夕中原帝王舆服制度的形象史料,通过对这一帝王像及其服制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肃、代、德宗三朝面对政局混乱的局面,试图通过“宗周”“追行古制”以及对《周礼》服制的复古,消除政权更迭带来的不利影响,稳固政权的相关历史。同时这一图像所显示出来的服制方面的深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在吐蕃包围广大河西地区的同时,作为唐“飞地”的敦煌依然与长安保持紧密关系的史实。  相似文献   

10.
敦煌经变画     
施萍婷 《家教指南》2011,(5):1-13,125,129
本文分析了敦煌经变画的意义和内涵,并以敦煌壁画经变画的代表作为例,通过对照佛经及相关文献,指出各类经变画的特征与辨识的依据,着重分析了内容较丰富的经变的画面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乘佛典《维摩诘经》在东晋南朝时期广泛流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思想受《维摩诘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亦佛非佛的奇特一生,调和出、处的人生态度和肯定“般若绝境”、“唯务折衷”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维摩诘经》以及僧肇对该经的注释的根本精神是不二法门。根据《维摩诘经》和僧肇的注释中阐释小乘佛教的基本概念——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了《维摩诘经》以不二法门精神会通小乘佛教所区隔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一生和佛教禅宗关系至密;诗境和佛境的交融贯通是他的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有人以为《敦煌变文校注》使敦煌变文研究接近完成。笔者再取原卷之复印件并参之以相关论文重新校读 ,发现有不少可商之处。本文仅《维摩诘经讲经文》不足之处指出 13条。  相似文献   

15.
16.
武晓玲 《家教指南》2003,(3):105-106
有人以为<敦煌变文校注>使敦煌变文研究接近完成.笔者再取原卷之复印件并参之以相关论文重新校读.发现有不少可商之处.本文仅<维摩诘经讲经文>不足之处指出13条.  相似文献   

17.
敦煌遗书中现存7篇《维摩诘经讲经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文献资料,考察了其中5篇《维摩诘经讲经文》的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8.
魏晋之际输入中土的佛教神通观,极大地丰富了以道家神仙方术为传统的中国古代小说神通变化的表现类型。其实,神通这一叙事特征在《维摩诘经》中已完整地得以呈现。本文就以此经为个案,对穿插其间的种种神通描述进行分析、归类,以期梳理出此经对古代小说神变情节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崔钟太 《文教资料》2008,(9):78-79,220
<维摩诘经>虽然不是纯正的戏剧作品,但与其他经典相比戏剧性更强.它不仅以对话为主要语言形式,而且全部内容可以看做一部多幕多场的大型戏剧.全部作品按照戏剧发展程序逐层推进,比较符合戏剧章法.  相似文献   

20.
早期禅宗从菩提达摩起,传法宗奉刘宋译四卷本<楞伽经>.大约从公元8世纪下半叶开始,禅宗北宗出现改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的新动向.随着普寂与北宗禅风西旋沙州,敦煌楞伽经变的绘制也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本文利用敦煌资料,对此转变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