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贞观年间唐朝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氏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既有和平共处,也有矛盾斗争,经过双方不断磨合,最终发展为友好的统一关系。本文以唐朝贞观年间为主线,探讨突厥可汗阿史那氏与唐朝关系的发展。研究双方的关系,以史为镜,对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汉代致清乾隆以前称为西域,乾隆后改为新疆。居民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我国称回回教)的维族人。19世纪以来,泛回教兴起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分裂祖国,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为利用宗教基础,选中了新疆作为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突。东突恐怖活动必不得人以而失败。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居住在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靺鞨、契丹、奚、西域地区各族、突厥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等民族,迅速发展起来,先后摆脱了原始氏族社  相似文献   

4.
作为其丧葬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突厥立像习俗颇具民族特色。首先,从其遗留至今的石人雕像考察,它们在外表形象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其次,与中原陵墓所附设的石翁仲截然不同,突厥石人在民俗学方面有着独特的内涵;再次,突厥立石为像很可能源于刻木为像的形式,并经石桩等形式演化到石雕像,形成自己一部完整的立像习俗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岑仲勉是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同时也是研究突厥史的大家,《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主要从岑仲勉对突厥起源的研究、突厥史事的考订和对沙畹《西突厥史料》补正等方面对其突厥史研究的成就和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岑仲勉是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同时也是研究突厥史的大家,《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主要从岑仲勉对突厥起源的研究、突厥史事的考订和对沙畹《西突厥史料》补正等方面对其突厥史研究的成就和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本旨在于通过对突厥军队的特性与突厥当时所处的国际形势,探讨突厥在北周灭北齐当中的作用。提出突厥虽与北周有过合从伐北齐的经历,然而北齐之灭亡并非突厥与北周合从的结果。北齐自身衰落.再加北周与陈的合攻,才终致灭亡。  相似文献   

8.
在突厥政权的兴起、扩张和发展进程中,一直重视和亲策略的运用.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政权的和亲策略演变,与政权的重大战略是一致的.而相应政权与突厥的和亲互动,对双方的发展进程影响都较突出.梳理突厥政权的和亲策略演变进程,有助于理解突厥政权的兴衰变化.  相似文献   

9.
从对突厥1000多年的历史变迁的解析来看,突厥后裔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最终使突厥认同走上式微的道路。历史表明,传统的突厥认同在全球化的民族国家风起云涌的浪潮中日趋沙化,突厥各民族不得不适应现代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趋势,根据所在国的现实需要,建构、整合和归趋于新的国家认同。泛突厥主义的认知误区恰恰在于:它想使突厥人从融入世界的河流中分疏、独立、逆行,企图让突厥人从同化于诸多民族的生存现实中反叛、剥离、孤立,这与整个世界历史进路相悖,因而注定得不到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国内外对突厥语族诸语言词典的编纂、出版的情况,以及近现代突厥语言学家对这些词典的研究概况,并与国内外词典研究的一般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国内词典编纂和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隋唐五代时期,藩镇跋扈,民生凋敝,尤其中唐以后社会暗杀之风盛行,藩镇各霸一方,私蓄刺客以仇杀异己,平民渴盼一种侠客之救济,故尚豪侠。反映在文学上,武侠小说盛行,其数量之多,品味之高,艺术之成熟,使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到了宋代,武侠小说基本上沿袭了前代武侠小说的特点,总体来说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12.
丁氏王朝(公元968-980年)是越南第一个独立的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这是越南早期封建社会的重大转折;而前黎朝(公元980-1009年)又是越南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和暴君制之始。在丁朝之前,曾有吴权称王,但吴权从未真正统一过整个安南地区。因此,吴权称王,并非南已成为封建独立国家之始,吴权也未成为一个封建独立国家和正统君主,对此问题中国同某国学看法甚有分歧。  相似文献   

13.
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十分关注国之兴亡,汉唐之际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的相关论述更具有独到之处,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在本质上都可以说是一首怀古诗,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整个历史的命运休戚相关,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选取中晚唐时期的几位家世或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诗歌作者的作品,逐一寻求他们与白先勇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和传承“渊源”。  相似文献   

16.
唐代道教对文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道教教义深入到文艺家的思想,宗教形象激变为文艺意象,唐代的时代精神与道教精神有共同点,道教易于为文士接受和表现,文士与道士交往成风,使道教与文艺的结合自然而深入,诗歌和小说受到最大影响。道教对文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了文艺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主题之发展,造就了唐诗特有的风骨与气象,促进了文艺浪漫主义方法,风格之成熟。在艺术领域,仙人像的创作达到很高的水平,音乐则发展出“法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十分关注国之兴亡,汉唐之际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的相关论述更具有独到之处,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行卷作为唐代进士科的特有现象,在唐代盛极一时,到了宋代却衰亡了。行卷的出现适应了唐代统治者拓宽人才评价标准的需求,但其滋生的弊病也导致了它的衰亡。本文通过论述行卷兴衰的原因,试分析其对当下考试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唐宋刺青习俗是古代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对这种文化现象尚缺乏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系统考察。从唐宋变革角度入手,剖析刺青习俗产生的原因、变迁以及刺青者的心理动机,可以认为刺青是由转型期前的政治化社会还原成世俗化社会,由过去的"政治人"还原成"社会人"、"世俗人"的体现,是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南朝咏物诗对唐代咏物诗影响深远。后者能够“擅其美”,离不开对前者的题材、创作方式、注重“形似”的艺术追求以及形式华美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南朝咏物诗为中国古代诗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