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错误”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或不正确的事物、行为。显然错误的反义词是正确。语文老师,看见错误一定想办法让孩子订正错误;数学老师,布置作业不断地让孩子练习,改正,再练习,为的也是孩子尽可能地少犯错误。中国的孩子结束小学生活,升入初级中学,面临大量的题海战,目的也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卷面的错误,求得高分,  相似文献   

2.
《山东教育》2002,(27):24-24
吴放老师:我的班上有这么一些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小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孩子屡犯屡教、屡教屡犯的行为,该如何彻底根治?季军季军老师:你好。你提的这个问题,以前也曾有不少老师问过我。看来,它颇具普遍性,是幼儿园老师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在讨论如何“根治”这种“屡教不改”的行为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幼儿的一些心理与行为特点,试着找一找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我们知道,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看…  相似文献   

3.
李霞 《教学随笔》2008,(1):27-28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天的教学都将会遇到孩子学数学出现的错误。如何有效应对孩子一时的认知失误,并抓住学生“错误资源”——孩子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调整教学,应当是新课程下教师必须转变的课堂实践行为之一。是简单告诉还是有效引导,有一堂课启发了我。  相似文献   

4.
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这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上小学二、三年级时,这类行为在孩子身上就出现得更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3年级是孩子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如果家长引导有方、正确施教的话,孩子就会在经历这些“错误和挫折”后茁壮成  相似文献   

5.
由于工作的原因,天天跟孩子们打交道。每当孩子犯了错误,叫到跟前,指出其错误时,他却常常反驳说:“××都是这么做的”、“是××让我这么做的”,满脸的不服气。一些显而易见的不道德的、不礼貌的行为,由于有了同伴的示范、指使,便堂而皇之地成了“正确”的、“理所当然”的了。无可置疑,这一切都是由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造成的。长此下去,  相似文献   

6.
完美无缺型很多家长难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认为这是孩子有了“毛病”,并开始指责,甚至用体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造成孩子过分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有关专家说,对新事物的研究大多是以错误的方式开始的,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2010,(11):48-48
墨西哥《改革报》报道,父亲吸烟易遗传。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医学系的反吸烟专家指出,如果父亲是烟民,其孩子吸烟的可能性是其他孩子的4倍,而且更容易在青少年时期形成对香烟的依赖。父亲的吸烟行为会传递给孩子错误的信息,使孩子误认为“吸烟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8.
一、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活泼、爱动、调皮、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有很多家长和老师,特别注意他们的言谈举止。一有调皮行为就严加批评,甚至经常用“好”与“坏”去评价孩子。我认为用“坏”这个词去评价一个孩子,有欠妥当,这样极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其实,每个孩子部有他闪光的一面,不要因一两次错误,就戴上有色眼镜,  相似文献   

9.
幼儿生理及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其认知和行为具有显著的探索特征。而一些成人之所以常常发现、纠正幼儿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从成人的视角去评判幼儿的认知行为,其结果常常是扼杀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鉴于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树立容忍孩子犯各式各样“错误”的理念。当然,“容错”并不是放纵,而是在发挥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孩子是在一个一个地犯错的过程中,才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他们体验错误,也在错误中学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习惯了自以为是地剥夺孩子体验错误并在错误中获得经验的机会,总想以最简洁的方式尽可能让孩子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殊不知,正是这份“好心”让孩子一点点变“懒”了,一点点不自立了,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的“错误”是孩子思维的真实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客观存在。教师应善待课堂“错误”,使“错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以促进孩子们的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精心面对错误 演绎精彩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误本身乃是“到达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课堂上的错误是孩子探究学习的标志,是他们思维的真实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客观存在。教师应以宽待孩子的情怀,去善待他们的错误,使错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以演绎出真实课堂的无限精彩。  相似文献   

13.
家长们常抱怨:为什么有时候孩子明明犯了错误,可我批评他时,他就是不肯认错?其实,只要家长朋友们在批评孩子时能够充分注意到下面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认错问题上是不会“顽抗到底”的。  相似文献   

14.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是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孩子在完成某件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差错,父母不应当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粗暴地指责:“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做不好,太笨了!”更不应该在他人面前倾诉孩子的缺陷、错误,或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父母应该重视与孩子相处的礼貌,注意孩子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变化,多提孩子的优点和成绩,增加孩子生活做事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精神虐待”指的是那种经常性,习惯性的批评责怪学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些教师身上表现出来,但又很少有人注意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精神保健专家们认为,缺乏者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孩子,比起那种遭老师体罚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的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打孩子还要坏的后果。精神虐待是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训斥和咒骂一个对自己的错误已认识的孩子,只能损伤他们  相似文献   

16.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一向乖巧、合作、听话的孩于,变得不那么听话了,时时处处有了自己的“主见”,有时他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可还反抗我的管束。我知道,这可能是他开始进入第一个“反抗期”的缘故,因为他的年龄是2岁9个月。对于孩子的反抗行为,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庄婷霞 《班主任》2008,(4):29-29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家长或老师的做法通常是找孩子谈话,追根究底,判断对与错,然后警告孩子“不准”做什么,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事实上判断其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是着眼于积极的方面,还是消极的方面;是抱着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这往往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有专家建议应当积极看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相似文献   

18.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班主任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以宽容的态度来接受,容忍孩子的偏差和错误,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忽视错误,不去重视孩子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这一阶段,您的孩子将进入人生第一个反抗期。他将开始让您感到“头痛”,表现在语言上的反抗行为就是经常对您的要求说“不”。一、语言发展的特点1.语言理解方面这一阶段,孩子经常模仿成人谈话时的一些语法规则。他会将这些规则不加区别地运用到许多场合,而有时他的运用就可能是错误的。而且他会根据成人的语言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语言,直到正确。另外,这一阶段你的孩子能够理解大约300个左右的单词,还能昕懂并正确回答“这是什么”和“在哪儿”等问题。2.语言表达方面婴儿从20个月开始,每个月  相似文献   

20.
常听到父母们这样说:“孩子犯了错误没法管,因为他们有保护伞。”这里的“保护伞”指的就是孩子的祖辈。有相当一部分祖辈太“疼”孩子,这种“疼”是非理性、不讲原则的。由此可见,父母辈与祖辈之间对孩子教育不一致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