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云平 《新闻界》2000,(5):73-73
老年报的办报宗旨是为老年人服务,替老年人说话。要体现好这一宗旨,就要为老年人鼓与呼,对漠视老年人疾苦的人和事、对公然损害老年人权益的人和事进行揭露和批评。   然而,批评报道揭露的是社会丑恶现象或不合理的现象,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它无法回避社会现实矛盾,也决定了它是一项“难度高、麻烦多、风险大”的工作。批评报道倘若事实不准确或刊发时机不当,极易引发纠纷甚至新闻官司,使记者和报纸陷于被动。这说明一点,搞批评报道大有学问。从《云南老年报》这几年抓批评报道的实践来看,几乎没有出现大的纰漏,给领导机关添过乱…  相似文献   

2.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1):59-60
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如何使报道更生动活泼,使说理更透彻、揭露更深刻、主题更鲜明?笔者以为,使用“对比法”和“反衬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对比法”和“反衬法”, 就是记者把自己要批评、揭露的矛盾或问题,拿出来与其它事物或事物的其它方面,在某一对比点上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达到说明问题,揭露矛盾,深化主题的目的。对比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3.
由政府牵头来组建若干个出版集团,打造出版界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母舰”,在当前形势下具有其必然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深刻的矛盾。宏观上,企业集团与“大单位”之间、“三跨”战略与封闭的现状之间、出版社小实体与大集体的协调运作之间,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矛盾。这一系列矛盾构成了我国出版集团化过程中的瓶颈,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将对集团化进一步向深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单波  林莉 《现代传播》2019,(10):36-41
本文追溯了晚清以来的对外报道思想,聚焦新华社对外报道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纠葛.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人在“以中国为目的”和“以世界为目的”之间徘徊,与此同时又在“以中国为方法”和“以世界为方法”之间取舍,这使得对外报道一方面产生话语封闭,失去对话性,另一方面又被西方话语规训,失去自我话语能力.通过辨析目的与方法之间的摩擦与契合,本文认为,所谓“以世界为方法”,就是用多元主义的方法理解世界,对外报道需要展现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中国.“以中国为目的”,是以可沟通的中国为目的,而非狭隘的自我论证.  相似文献   

5.
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深度报道角度选择的最优化,就是对若干相对较佳角度的选择及这洋一些角度之间主次轻重关系的安排。 八十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在我国勃兴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不良现象,出现大、偏、玄、滥的倾向。所谓“大”就是贪大求长,似乎一写深度报道就要洋洋万言,搞长篇连载;“偏”,指题材偏,过多追求揭露型,否定型的报道题材;“玄”,就是在“探析”、“反思”、“思辨”之中,从“放眼世界”的夸张吓人的口气,到似是而非,令人费解的新潮语言,乍看令人眼花缭乱,仔细考察,却少有新东西,给人以故弄玄虚、耸人听闻的感觉;“滥”,有  相似文献   

6.
《中华新闻报》第268期在“新闻学术”专版上载文,文章说,人类的信息是一种思维内容的生成与转换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实质上就是传播者和受众这两个思维群体之间的思维信息交换。由新闻传播和二度抽象与二度具象过程所决定,这种思维矛盾至少有以下表现形态:1、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新闻事业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2、事实内容的复杂性与新闻报道的简约性之间的矛盾;社会观念的多样性与报道者观念的限制性之间的矛盾;4、新闻的信息量与受众的接受量之间的矛盾;5、传播者推崇的观念与受众自我观念之间的矛盾;6、报道对…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分寸,掌握好“度”,达到“适度”的要求,是个十分复杂,不易把握的问题。有些同志总是希望批评报道多一点,揭露得尖刻点,似乎只有这样才解渴,但另有些同志则希望报纸稳重一些,批评报道适当少一些,特别对有争议的问题少触及或不触及,尽量不要捅“漏子”。处于这两种意见之中,办报人应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8.
典型报道,重在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典型报道的重要手法。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在刻画人物时巧妙地利用“矛盾冲突”,典型报道才能达到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效果,才能引人人胜、吸引人惊羡好奇的目光。如何通过“矛盾冲突”写出人物的精彩?笔者认为,贵在写出人与人、  相似文献   

9.
四、揭露矛盾淋漓尽致在《旅欧通信》中,有一部分通讯是属于揭露性的。不论是用事实揭露,还是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据理驳斥,都使人感到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这里着重介绍揭露的四种手法。其一是,分析矛盾,阐明真相。例如中法大借款一事,虽经旅法华人多方反对,最后中法大借款竟实行签字,借款数额并由3亿法朗增到5亿法朗。《旅欧通信》的“中法大借款竟实行签字矣”一节,是这样分析矛盾,阐明真相的“兹次借款之成,中  相似文献   

10.
四川的《精神文明报》1998年元月6日刊发了通讯《部长专“打”送礼的》,读后想到一个拒“礼”应该有礼的问题。反腐倡廉报道,一方面要揭露腐败现象,另方面尤需经常正面报道清正廉洁的好典型,促使全社会逐步树立新风尚。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报纸这样报道值得肯定和称道。时下新闻媒体有关领导干部拒“礼”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令人信服。有些就不敢苟同,比如有的报道动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  相似文献   

11.
问题、经验性报道,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各种矛盾、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经验。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揭露性的。包括对具体事件的揭露(如“勃二”事件、晋江假药等),对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倾向的揭露(如农民不合理负担严  相似文献   

12.
论出版物效益中的矛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出版物效益运动就充满了各种矛盾,并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曝光本来是摄影技术名词,现在被借用来称以批评和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意思是把问题放到“阳光”下晒一下。所以,曝光理应被列入“正面报道”的范畴,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正面报道。某地以生产一种肉制品闻名,但前几年  相似文献   

14.
9月11日,湘潭产妇死亡事件联合调查组宣布了调查结论:“这是一次意外,并不构成医疗事故。孕妇死亡的原因,是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衰竭,院方进行了积极抢救,但与患者家属沟通不够。”至此,这场引发轩然大波的医患纠纷尘埃落定。但之前有些媒体的报道对医患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值得新闻业界深思。  相似文献   

15.
既当报喜的“喜鹊”,又当啼血的“杜鹃”,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正如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性原则所决定的。”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与开展积极有效的批评报道并不矛盾。因为,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着另一个命题:新闻报道以对消极、丑恶现象的批评揭露为辅,有主有辅,主辅相对,这也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说,正面宣传是引导人们应该怎么做,那么,批评揭露就是告诫人们不应该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讲,严肃认真、把握分寸、讲究方法、注重效果的批…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碰到了一些障碍,“蚕茧大战”、“棉花大战”、“生猪大战”此起彼伏;由“两上缴”、“肚子摇”、“扛大锹”和化肥农药供应等棘手难题引起的干群裂痕有的在加深;农村商品流通过程中农民与管理部门的纠葛也不少见。县级台(站)是处在最基层的新闻单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听众是农民,对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以及忧虑和苦恼,是袖手旁观、熟视无睹,还是参与生活、积极引导?答案当然是后者。在这些新矛盾面前,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要始终把握好宣传基调。这个基调就是我们的农村经济报道要使人民群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看到农  相似文献   

17.
李季 《视听界》2013,(6):105-106
民生类节目是各地电视台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涉及百姓家庭矛盾的题材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于拍摄采访这类题材,业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种题材缺乏新闻学上的新闻价值,只是普通看客“窥探欲”的一种表现。以致有些电视台明确表示拒绝播出这种“毫无价值的家庭闹剧”。也有人认为,对此类题材的一概否定未免偏颇。家庭矛盾折射的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伦理道德水准在家庭层面上的反映,新闻媒体有责任客观报道这类题材。其实,家庭矛盾类的题材并非毫无价值,但如果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也是不够的。报道这类题材,记者编辑不应该写实性地一写了之一播完事,而应有意识地充当多种角色。  相似文献   

18.
记者成才,有机遇和偶然因素。但从根本上说,绝不是额头上的疤——碰出来的。记者成才有规律可循,这规律就隐藏在种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之中。记者队伍中的佼佼者正是那些善于化矛盾之对立为统一的高手。一个渴望成才的记者,他的前面必然矛盾无穷。1 “三年不成器,你就没啥戏”。一位在新闻界颇有点名望的记者,列出了一串年少得志的名记者名单,以肯定的口气对我说:中外大多数名记者,年轻时期锋芒毕露,干新闻不久便形成气候。作家和学者可以“十月怀胎”乃至“十年怀胎”,“一朝分娩”。记者只能“一月怀胎”乃至“十天怀胎”,“一朝分娩”。而且生出的不能是“死胎”或“怪胎”或“畸形儿”。这就是新闻工作的苛刻要求。然而,干记者,又不是靠使短劲就能奏效的百米  相似文献   

19.
2012年《财新周刊》发表的《IPO有偿沉默》一文引发媒体业内震动,如果说该文揭露的是证券市场中媒体“有偿不闻”的现象,那么本文意在描述这一产业链里的另一景观,即财经记者收受金钱进行有偿报道.财新传媒记者王和岩在报道中转引“熟悉情况的当地人”称,在濒临上海的经济大省浙江的省会财经媒体圈,记者或媒体收受公关公司的贿赂款早已是半公开的秘密.①几乎所有报纸都与公关公司有合作,公关公司给钱,报纸刊发其提供的稿件.  相似文献   

20.
刘礼福 《新闻知识》2000,(11):24-25
西部大开发,是西部人观念大更新、思想大解放、机制大转换的过程。深刻地发掘大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正确引导群众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必然要求,更是新闻工作者神圣的使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以辩证的思维方式,以高屋建瓴的科学视野观察研究问题。一、机遇与挑战西部人现已形成一种共识:“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然而,这是在东部已经较充分发展,东西经济发展已经拉开相当大差距条件下的机遇,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面临着西方强大经济冲击下的机遇。入世后,农业、医药化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