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拟儿童视角,即儿童纯真与成人理性相糅的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家园,用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百味人生,隐含着作家深切的悲哀和苍凉的况味,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从而走向一种超越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2.
幼儿的涂涂画画常常以他们的奇思妙想来表现,带着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的那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我走进了幼儿的涂涂画画世界。在这些笨拙的线条,奇异的风格里,我们看到了最纯真的美,满足幼儿这种美的表现与创造,是多么的绚丽与有趣。  相似文献   

3.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绘画是上帝给与幼儿的一种天赋,而且儿童画饱含着人之初的纯真与质朴,与艺术之间有着天然之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在绘画中幼儿达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一种绘画教学方法是最为人们所熟悉,也被最多地使用:教师在黑板上画只鸟,学生在纸上画一只鸟,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事实上教师的这只鸟早已被简化成了某种符号。这样的教学,与其说是绘画课,不如说是习字课。当成群的孩子都埋头于简笔画、卡通画时,美丽的大自然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在悄悄地远离孩子。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儿童绘画主要依靠直觉来进行。儿童的自发性绘画最能说明这一点,他们用纯真的心灵去解析这个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通过一双双稚拙可爱的小手,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儿童…  相似文献   

6.
一群折翼的天使,一群有着忽闪忽闪、明亮的大眼睛,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聋哑儿童。在他们的世界里,虽然有着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美丽画面,却没有任何的声音点缀,由此也导致了他们的语言出现障碍,只能用手语来与之交流。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我更能读懂他们的内心,他们有着同龄小朋友一样的纯真和可爱,只要用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单,会用自己的心灵去弥补听觉上的失落。  相似文献   

7.
胡雨心教授以独特的实验绘画方法进行幼儿美术教育,启发和诱导孩子“用充满感情的艺术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纯真美好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稚嫩可爱的手法创作一幅幅极具想象力、独创性,充满生活活力、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儿童画。胡教授说,美术教育“关键是拓展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从这一期起,我们特邀胡教授举办“幼儿绘画讲座”,希望读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8.
美是用眼睛去发现的,这是人们习惯性思维的结论.盲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了视力障碍,他们不能用自己的双眼去欣赏、去发现这世界万物的美,但他们可以用自己聪慧的心灵去感受、体验美的一切,用耳朵去聆听美的音符,用双手去触摸美的事物,也可以用双手去表现和创造美的画面.  相似文献   

9.
教师保持一颗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挚情感的心理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童心视为师爱之源、动力之源。拥有一颗童心,才能进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甚至形成不可逾越的代沟。这样就需要老师常怀一颗童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真正地  相似文献   

10.
陆欢 《现代教学》2009,(4):41-41
速写是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感受美,用自己的手去描绘事物表现美、创造美。在写生与想象画结合的过程中,自然激发起儿童的绘画激情与想象。直觉思维、理性思维、创造思维在此寻找其结合与平衡点,画面也由此呈现来自对生活的描述及超越生活的个性化表现。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有很多种,但美术教育是必不可少也是很重要的内容。美术可以带给孩子无尽的乐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带给孩子一个可以用心去感受去发现美的世界。而在创意美术中,材料的投放是至关重要的,在众多材料中,最基本、最天然、最纯真的材料便是乡土材料,乡土材料用的是本地区的自然资源,这样可以使教育资源更加充分,更有利于孩子们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当一名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每天和世界上最纯真的人在一起。但在幸福的背后,我也有深深的焦虑:如何让我们的青年人,在学校学习中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去思考,最终获得一种基于独立人格的思辨能力,当他们走出校门面对纷杂的社会,能懂得自己,了解社会,坚守理想,正确选择,幸福快乐地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杜威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体验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然而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出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不是儿童的课堂。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情感参与程度是他们能否沉浸课堂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儿童从形中、声中、情中去感知文本,用教师的情弦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使他们用"心"去学习,促使他们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能够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能够体现自己独立性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幼儿已经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被排挤出来,被禁锢在只有人造的物质产品的家庭中,他们没有完全舒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同时他们自己也无法具体地展开这个空间.但是在纯真的年龄阶段所形成的孩子的纯真,对成年人的影响将永远是善的、美的、真的.  相似文献   

15.
1.指导观察,丰富内容。儿童语言的表达,是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有所认识才有所表达,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凭借观察。我们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成为他们习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走进生活,不等于就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体验,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融进自我内心体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只要留心去观察,总会有新发现:春天到了,小鸭子在溪里戏水;…  相似文献   

16.
<正>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美术活动是幼儿十分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这个时期的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剪剪贴贴,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3-6岁儿童学习与行动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7.
诗,是语言的精华,情感的骄子。儿童诗是诗歌家族的重要一员,它以儿童的眼光去发现、去捕捉,以儿童的思维去思考、去想象,描绘孩子眼中的世界,抒发孩子内心的情感。它反映了儿童最真实、最纯真的生活与心声。儿童诗具有丰富的想象与情意,因此,欣赏、描画、诵演、创作儿童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气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相似文献   

18.
<正>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达着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的精神本质。既是儿童天性具有的本质,又是儿童文化的展示,它与儿童富有幻想的天性相契合。我们的语文童话教学在很多时候没有去更深地理解儿童内心,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去发现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因此,我觉得必须真正走进儿童的童话世界去了解和呵护他们,去感受他们的需要,聆听他们内心世界的呼唤,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并从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橱窗,跃于画面上的那些可爱的想法、独特的表达方式,折射出儿童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他们的作品纯真而富有情趣,是对世界最真切的感知.  相似文献   

20.
陈万勇 《师道》2002,(6):22-23
教育必须把培养富有儿童的纯真、鲜活的特质的人作为自己最根本的归宿,不得用成人世界的生活经验和实用技巧来催化人的所谓的成熟,不得以牺牲人性中最美好、最鲜活的童心作为成长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