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国籍、时代与风格的两位伟大音乐家,通过两首有着不同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的"月光"作品,呈现着独具特色的审美意境,流露出相异又相通的心路历程.将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与贝多芬的<月光奏呜曲>进行对比阐释.发现二者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相通的音乐情感表现,他们分别通过弦与键达到了共同的音乐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2.
《月夜》和《月光》的创作分别处在中西音乐变革期,有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两者通过二胡和钢琴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诠释作品,中西"月亮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两首乐曲的审美意境和曲式。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讲,两者蕴含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底蕴,以中西方对月亮不同的诗学追求,表达了不同的"月"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音乐感悟为基础,以比较的方法和视野,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与德彪西《月光》并置,解读这两首以"月光"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背景、审美意境等方面的差别,寻求理解音乐的魅力超越国界,从而从两首钢琴曲中领悟两位曲作者所倾诉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4.
陈雅丹 《儿童音乐》2007,(12):75-76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它通过表演形象地表达思想情感;同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而文学是用语言、儿歌、诗歌、散文、小说等艺术形式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曾经有人将音乐与建筑、绘画、雕塑联系在一起。建筑有"凝固的音乐"之称,书法被认为是"无声之音"等,音乐与诸种艺术有这样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通的共性。在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  相似文献   

5.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和以德彪西的《月光》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研究两个作曲家和两首作品的背景,对其形成时期、音乐风格、和声、曲式结构等的不同进行阐述,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6.
音乐与美术同为归艺术门类的学科,能够视听相通.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有着难以割合的情缘,它们作为艺术是相通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月一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热衷吟咏描绘的对象,比如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月之愁》、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世界名画《月夜名画》等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通过观察与想象,借"月"抒怀,表达思想。也有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直接描绘月光与月色,比如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家》中对满月的描述,足见月之魅力。本文通过对三首著名的中外音乐作品《"月光"奏鸣曲》、《月光曲》、《二泉映月》的比较分析,从无国界的音乐语言表达之中体会音乐风格、人文思想与精神内涵,进一步阐释东西方音乐文化观与音乐价值观的树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审美关系的构建问题以及审美主、客体的审美把握问题.作者认为<乐记>中不仅区分了"声"、"音"、"乐"三者的概念,并将其与"物"、"心"概念相结合,分析和讨论了音乐审美主、客体的审美把握问题;此外,<乐记>还通过"物-心-声-音-乐"这一结构关系,描述了音乐审美关系的构建脉络.  相似文献   

9.
王泉 《小学生》2012,(10):13-13
<正>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五课欣赏曲《狮王进行曲》。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建立"音高、速度"与其塑造的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2.通过反复欣赏引导学生对狮王的神态与动作进行模仿表现,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3.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使学生感受熟悉并表现这段乐曲。教学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差别只在于表现形式的不同,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向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的.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而语文的世界是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主要通过押韵、双音词、单音词之间的语音联系、声调四种方式,强化了汉语表音的能力.如果按照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诗经>,每一个韵脚都自然谐和,根本用不着叶韵;从构词法上看,它在语音的联系上具有多样性.有叠音词,有双声词,有叠韵词,有双声兼叠韵词;从<诗经>用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诗经>之所以拥有如此...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安民 《中国教师》2009,(24):37-38
<正>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新的角色投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尊重个体的不同发展、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课堂行为的合理转变,对音乐基础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洋 《中国教师》2011,(Z1):157-158
<正>如果把音乐作品看做是一种表象符号,把欣赏的过程看做是破译这道密码的过程,那么,由于个人审美经验不同,同一部作品就有着不同的破译结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纵然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情绪纷繁多样,但总体上,这一情感体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本意是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两种美学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继而讨论这两种美学表现的不同特征和相互关系,顺带讨论这两种表现的审美效果以及达到这两种表现的途径。隐秀涉及到文学风格、作品鉴赏等方面;隐秀又与其他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秀的内涵与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着内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评<老子>"以冠百氏"、"五千精妙",堪称真知灼见;而对于<庄子>,<文心雕龙>却将之列入"踳驳之类",评之为"华实过乎淫侈",斯乃肤浅之谈.此外,<文心雕龙>多借用或化用<老><庄>之义理、术语、事典及语辞等以评述作家作品,阐述文章创作的原则和方法,<老><庄>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爱祖国”主题单元中的《红旗颂》(片段),旨在通过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真挚热爱和美好祝福。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方法将音乐课程思政与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有效融合在一起。一、深研乐曲内涵,在情感共鸣中强化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中激发爱党、爱国等情感,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备课阶段,教师可以从艺术表现、思政内涵等角度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乐曲内涵,确保音乐的感性特征、审美特质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让作品的思政内涵与美感一同根植于学生头脑中,滋润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学界颇为重视戴震<诗经>学名物训诂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关涉其义理观的三个重要成果:1.定"思无邪"为说<诗>宗旨,强调"姑以",结合其"一诗数用"说,可见选取该宗旨说<诗>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考虑;2.提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四始"、"正变"新说,为<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理依据;3.将二<雅>作出不同于前人,亦不合"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民歌<茉莉花>为例,从地方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来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不同地域的不同的演唱风格特点.这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茉莉花"为我们学习民歌演唱有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音乐之声>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教师形象.<美丽人生>中的男主人公基多是一个乐观、幽默的父亲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玛利亚和基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但他们有两个相同之处,即他们的性格都开朗、乐观;并都采用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具有魅力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寓教育于快乐的游戏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