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研究为针对上海在读大学生群体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经验性研究.通过对六所高校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运用恰当的应对方式能有效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发现,因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高校层次的不同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差别,大学生所受压力的水平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及对健康状况的作用有着较大差异.并讨论了国内外类似研究结果的异同,进而就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州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发现:压力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生活适应与独立、学习动机及就业带来的压力;总的来说,生活适应与独立、学习动机及就业带来的压力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高压力下,使用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在中等情况下,持续使用消极应对,有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存在的压力及心理健康问题已倍受社会关注,从对上海6所大学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运用恰当的应对方式能有效地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发现,因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别,大学生所受压力的水平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及对健康状况的作用有着较大差异。对此,就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特点及常用应对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信息类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前程压力是信息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应激源;大学生在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人际压力、自主独立压力上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压力最大;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习惯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高应激组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得出结论:信息类高校要指导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顺利度过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5.
考研大学生经历着压力磨练,其压力应对素质、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对了解其心理应激过程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482名复习备考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1)考研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效能有显著的性别、专业差异,在消极应对方式上的专业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2)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压力,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文章主要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及其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和群体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择业期内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应对方式的特点;方法:采取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山西省境内三所高校随机抽取的120名应届本科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应对方式的选择对择业期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求助”这一应对方式可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调节心理健康水平,“自责”“退避”“合理化”三项因子和心理健康呈明显负相关;结论:择业期内大学生合理选择应对方式对保持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武汉4所高校724名本科生经历的压力事件、情绪反应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经历压力事件的频率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多数是持久性压力事件;大学生在压力情境下以消极情绪体验为主,但也有动力性的积极情绪;大学生在压力情境下主要以情绪应对方式为主。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耗性事件,重视积极情绪在压力应对中的作用,发挥情绪应对策略的积极功能,并引导大学生尽量避免使用非健康的压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人的压力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高师专科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反映其特定的人格特征,通过对此群体的应对行为的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高师专科大学生应对行为有两种类型:“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和“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不成熟型,其中运用不成熟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学生已远远超过半数;自卑心理突出,缺乏成就动机,不同专业、性别之间没有差异;某些应对方式因家庭来源、年级不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SCL-90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当前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几条建议与应对策略。以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基于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专家咨询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自评量表》,并对福建省7所高校的5377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家庭环境及不同社会角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应把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育人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症状自评表(SCL-90)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为测试工具,对82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SCL-90大部分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女生的恐惧、强迫、敌对、焦虑等因子分高于男生.学习年级、学习压力、预期社会适应压力等对心理健康都有影响.因此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列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当今大学生使用网络获取心理健康信息的现状,为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随机选取的重庆某高校2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中网络使用率为98.32%;77.31%的大学生曾使用网络获取过有关心理健康的信息,其获取渠道主要是百度或谷歌搜索;92%以上的大学生对于通过网络获取有关心理健康的信息持积极态度;大学生更多地希望从网上获取有关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了解自我、爱情与性、职业及学习心理方面的信息。结论大学生对于通过网络获取有关心理健康的信息持积极态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调查,采用团体咨询的干预形式对36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0周的团体咨询,借助咨询前后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探讨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改善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近期效应,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测量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探讨贫困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显著,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有效地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心理健康管理的调查与理论研究,以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运作模式,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系着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劣及中华民族的未来。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不适、心里障碍,甚至心里疾病。为此,认真研究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加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杜培朝  侯蔚蔚  柳菲  黄鹏 《时代教育》2012,(1):30-31,201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及其内部差异,为新疆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随机抽取石河子大学四个学院的71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学院、民族、年级、生源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外界环境与内在生理机制的改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压力水平、心理弹性更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心理弹性和压力水平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弹性和压力水平与个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性别的不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心理弹性的大小对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