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胡锦涛在指导我国新闻宣传工作方面的理论贡献,即提出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强调新闻工作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同时阐释了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适合当代新闻传媒业发展需要的新闻观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新闻思想,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最新成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确立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也为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行动路径。十八大报告关于新闻传媒业发展问题的专门论述,主要集中在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报告是将新闻传媒业纳入  相似文献   

3.
李军 《传媒》2018,(6):68-70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新常态".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新旧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传媒业在产业内融和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整个传媒业发展呈现新生态.笔者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重点剖析了传媒业新业态形成的五大动因:数据将替代货币成为市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传媒技术创新是形成传媒业新业态的关键;舆论新生态催生传媒业新业态;传媒企业之间协同竞争的推动;政策扶持助力传媒业新业态.  相似文献   

4.
林龑 《东南传播》2021,(6):16-17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区块链技术的行业渗透率持续提高,该技术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有助于重塑新闻传播生态.本文主要介绍区块链在新闻传媒业的技术基础,简要分析新闻传媒业生态空间,并从网络谣言治理、虚假新闻追溯、传媒生态修复、新闻生产建构和新闻版权保护五个方面探究区块链技术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路径,旨在进一步优化新闻传媒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数智”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传媒业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行业实践、投资倍增和政策供给共同构成传媒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体系。在高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传媒业迎来生产要素、生产模式、运行方式、组织结构、产业边界的系统性变化,并经由这一过程实现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跃升。从长期来看,加快“数智”时代传媒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应用落地、重视人才建设、坚守安全红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下,媒介融合成为了传媒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探讨新闻编辑的素养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说明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的情况下,新闻编辑人员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在选题上要注重新、小、俏,在把关上要把握趣味性,在组稿上要体现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的结合,在审稿上要有较强的社会素养和技能素养,从而为培养新时期的合格的新闻编辑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引言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我国国内各新闻单位及海外华文媒体形成了无数个"信息孤岛"。2010年7月15日,全国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新标委)正式成立。新标委的成立是新形势下我国传媒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全球传媒格局变革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有一段涉及新闻工作和新闻传媒业发展问题的论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十八大报告将新闻传媒业纳入文化产业的框架内,对其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新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这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新闻工作和传媒业发展的指针。新闻战线要遵照这一指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我国国内各新闻单位及海外华文媒体形成了无数个"信息孤岛"。2010年7月15日,全国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新标委)正式成立。新标委的成立是新形势下我国传媒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全球传媒格局变革调整的需要。新标委将围绕"扩大我国媒  相似文献   

10.
数据的收集、分析与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大数据技术成为当代新闻传媒业实践与研究的热点。基于大数据分析思维的个性化新闻、预测性报道、可视化呈现逐渐渗透到新闻制作的核心环节。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下,大数据时代为新闻产制带来新的机遇,推动了新闻生产理念的革新;另一方面,数据样本误差、对大数据的不良使用也给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带来许多潜在的危害。为了能够确保新闻传媒业在今后可持续发展,文章将从大数据的概念、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国际视野下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传媒业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并提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与创新途径,以期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认识大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竭力避免其危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传媒业经历了从新闻内容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如今又迈入新媒体时代,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种背景下,《传媒业大变局》出版,可说是应时而生,值得传媒业界和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10,(12):66-67
后危机时代我国传媒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落实产业政策,加快传媒业改革步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尽快进入操作实施阶段,进一步加快传媒业改革步伐.以适应未来传媒市场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传媒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深化,以及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出现,我国传媒业正处于大变局的前夜.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传媒集团来说,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传媒业大变局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紧抓<意见>带来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4.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 展,传统媒体面对网络的挑战,也纷纷加盟互联网,在网络空间中发展其传播活动。因此,网络新闻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新闻传播业的一道新景观。 随着网络新闻业的诞生,新闻传播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的运用,在改变新闻业务操作方式的同时,也对新闻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媒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以及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使新闻传播工作的道德要求很高。新闻传媒业的自律和新闻从业人员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在现代新…  相似文献   

16.
李彪 《编辑之友》2023,(3):25-30
媒体深度融合是主流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也是实现传媒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媒体深度融合促使传媒业在新闻生产、新闻分发和新闻消费三个环节实现了高质量转变,传媒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内涵也从简单的传播矩阵转变为多元维度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社会个体关系重构、业态融通和中国式现代化支撑的三大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动力之源、战略布局、经济保障和根本目标四个层面探讨了促进新时代传媒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传媒业合竞时代的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传媒在合竞时代既竞争又合作、走互通互动、共荣共生之路已是各类媒体积极拓展自身发展空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优化的一种新趋势。因此,广播新闻不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了传媒业的重大变革。伴随传播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传播手段的革命性突破。各种各样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接踵而至,已成为整个传媒业、学术界亟待深入探讨、研究和破解的现实课题。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仅仅依靠新闻研究机构和众多高校的专业研究力量,已由于他们对迅猛演变的新闻业界动态的生疏和隔阂,而显得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9.
人才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传媒业更是成为核心竞争力,主宰着媒体的沉浮。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传媒业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弊端的分析和媒体融合时代对新兴人才的要求,探讨与当今传媒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20.
张嘉静 《新闻爱好者》2011,(18):112-113
人才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传媒业更是成为核心竞争力,主宰着媒体的沉浮。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传媒业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弊端的分析和媒体融合时代对新兴人才的要求,探讨与当今传媒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