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十多年来羌族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进行梳理,结合近十年来羌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目前羌族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具体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非遗申报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尊重当地群众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推动非遗保护跨区域合作发展;积极引入新兴媒体为非遗保护与传播赋能。  相似文献   

2.
实现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科学采集,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及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是研究和发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学术路径。总结田野工作,认为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应注重实录手法,侧重其生命历程化,考虑平民视角、历史视角与整体视角,使贵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内容更加科学和丰富,使口述史体现贵州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空间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非遗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群体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力量,如何吸引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文化传播,成为非遗创新传承的关键。非遗信息视觉化作为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有利于传统文化振兴,更有助于提升人们对非遗的情感认同。但当前非遗信息视觉化存在生存空间挤压、内容过于形式化、保障机制缺失、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非遗传承人要探寻非遗与时代的关联,关注文化内涵的传达,完善资源整合,丰富文化传播形式,让非遗文化以视觉化形式得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称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新媒体技术的赋能下获得了更多的媒介呈现机遇。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进行少数民族非遗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尝试从媒介展示中获取经济利益。受少数民族非遗传播特殊性的影响,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驾驭新媒介能力不足,少数民族非遗内容呈现整体性不足,获取经济上的盈利较难,缺乏跨文化展示的能力。提升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媒介素养,提高传承人社会协作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少数民族非遗内容展现的全面性,打造相关产业链条,有利于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高媒介呈现水平,对推动少数民族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地域性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闽东畲族音乐文化对当地的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当下的生存境遇及传承与发展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传承环境改变、传承模式单一、传承主体外流、传承资金不足、传承人才缺位等诸多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闽东畲族音乐进行文化生态重构、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建立现代化传承教育模式、创新音乐文化本体、促进地方音乐转型、打造闽东畲族音乐产业化发展项目、培养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等都是推动其传承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甘肃省的"非遗"传承来看,确实有诸多困境,这些困境都指向了"传承人"的问题,即后继乏人。因此,有必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问题。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教育要学校来办。电大社区教育能汇聚最优质的教师队伍和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传承人的教育问题,且能对广大民众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唤起民众对"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通过将电大社区教育跟"非遗"项目逐渐对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问题,从而摆脱"非遗"传承的困境。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非遗"传承的问题是"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解决"传承人"的根本办法在教育,电大社区教育是解决"非遗"传承人教育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羌族传统体育是羌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虽然在古时文字记载较少,但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对北川羌族聚居地进行调研,提出围绕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依托旅游、节庆、日常休闲健身等方面,在根本上保持羌族原生态的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北川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路,为促进北川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心。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调查符合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自上世纪末,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也同样面临着危机。本文提出将传承人的主体性置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位置,并以非遗背后民间文化的原生性作为口述史价值的判别依据。传承人只有在特定民俗语境下,才能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乡土性与实用性、集体性与公共性、稳定性与持久性、分散性与差异性、历史性与民间性、流变性与地方性的特征。在乡村非遗文化传播活动中,传承人、非遗形态、传承方式、乡村社会结构都存在着特殊性,它们决定了乡村非遗文化传播活动的乡土性规律。以皖西乡村的非遗资源为例,对非遗文化传播的特征、特殊性与主客体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乡村非遗文化传播的内在逻辑,为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腰鼓文化为例,在对"非遗"项目的内容与分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要素主要有:传承人与传承群体,活态存在,传承制度,人文生态环境,进而提出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途径:进入市场,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引进课堂,拓宽活态传承渠道;借助传媒,打造活态传承的新领域;全民健身,开辟活态传承新途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存续,其发展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焦点之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相关问题也被广泛关注。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传承人的主位视角对当下羌族地区传承人面临的新困境进行反思,提出系列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皖北城镇化加速推进为皖北非遗拓展了传播发展空间、注入了时代内容、加速了非遗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同时城镇化也使皖北非遗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衍生出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非遗形成冲击、传承人培养陷入困境、非遗保护传承方式与现代社会难以调适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黑龙江省音乐类非遗为例,对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展开研究。首先对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最后提出几点思考。黑龙江作为非遗大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因此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应该在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创新课程拓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黑龙江省境内,存在诸多的游牧渔猎民族,他们主要依靠游牧渔猎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地位,是非遗类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因此,应该对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非遗类音乐文化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本文分析了非遗类音乐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阐述了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价值,并且,提出了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5.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已经组织和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音乐类)展演音乐会数十场,为我国"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积极探索。武威地区具有丰富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大中小学举办"非遗"音乐会、和加强其理论研究是促进该地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118-1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活态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铜梁、梁平两地的非遗文化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进程中传承本体、遴选机制、生态环境面临诸多困境。传承体系的构建需通过调查和科学评估,探寻其保护和发展的机理,形成一套现代转型的后备人才培养发酵机制,促进非遗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张家界·魅力湘西》进行个案考察,研究认为市场、政府、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文化主体共同建构了旅游演艺场域,并在市场主导和支配下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旅游演艺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非遗传承人、当地民众和整个社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传承人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于2015年、2016年对湘黔桂地区侗族非遗传承人进行了田野调查,从传承人的概念和认定、权利和义务、传承方式与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为湘黔桂地区侗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民俗艺术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闽南非遗民俗舞蹈是闽南民俗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其面临传承和创新问题,将闽南非遗民俗舞蹈引入高校通识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缓解闽南非遗民俗舞蹈面临的困境。确定课程开发模式,设定课程开发目标,精选课程开发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美,最终达成育人目的。同时,也为闽南非遗民俗舞蹈的传承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