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智障儿童普遍具有语言障碍,影响其思维、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前游戏特性、关注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根据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发出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康复校本课程“生活适应+语言”,有效促进学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主游戏是开启智障儿童思维、提升儿童能力、塑造儿童性格的重要途径。智障儿童的游戏活动普遍存在其生活之中,但自主游戏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有不同。为此,教师介入,尤其是教师的有效介入显得十分重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训练时,运用游戏治疗的有效介入,积极对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促进智障儿童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培智学校开展生活教育,首先要了解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对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受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影响,在居家生活能力方面,中重度智障儿童进餐自理能力较好,着装、如厕、个人卫生自理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能力方面,包括安全、社交人际、环境适应、信息素养和特殊行为等,其整体水平皆较弱。  相似文献   

4.
丁志辉 《文教资料》2013,(28):139-140
劳动能力的培养对于智障儿童有效融入社会非常重要和关键。智障儿童接受的以适应生活为中心的劳动技能教育,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可以使他们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并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生活,适应生活"是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教育目标的通俗表达.而交流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其适应生活的主要能力之一,是让中重度智障学生从"生物人"朝着"社会人"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此,我跳出轻度智障儿童的教育模式,在中重度智障学生交流训练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教学目标适度化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面对生物属性居多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同样也要因人而异地制定适度的目标.只有目标适合他们发展的度,我们的教育训练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过犹不及".中重度残障学生常常伴有比较严重的语言障碍,且表现形式多样.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了比较适切的交流能力发展目标:有的要求能用简单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有的能用地方语言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可以用手势等肢体语言辅助交流;有的则把矫正其粗言野语作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分析智障儿童识字教学的现状,从识字教学游戏化、识字教学情境化、识字教学生活化、识字教学拓展化等方面,对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提升智障儿童心智,使其回归主流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虽然智障不能通过药物治愈,但实践证明智障儿童是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的。音乐教学作为"治疗"智障儿童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其语言、情感、行为有着积极作用。本文将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经验谈谈笔者对于提高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有效性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学校的服务对象主要以中重度的智障儿童为主。而对于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则成为特殊教育的基本目标与重要任务。这项工作需要教师结合课堂、家长以及校外支持等多个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教育,以切实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促进其日后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贯彻"全纳教育"的今天,特殊教育学校应遵循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思考、实践,突出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对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和研究,不断探索智障儿童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沟通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由于脑损伤,智障儿童普遍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本文针对智障儿童沟通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探讨如何在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使智障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智力障碍儿童不仅在智力上存在障碍,其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亦存在不足.本文试从人际交往能力对智障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音乐有助于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两方面进行探讨,针对我国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在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在智障儿童音乐教育中,应重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智力障碍儿童不仅在智力上存在障碍,其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亦存在不足.本文试从人际交往能力对智障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音乐有助于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两方面进行探讨,针对我国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在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在智障儿童音乐教育中,应重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智障儿童进入社会生存的必要准备,关乎其将来的生活质量,利于增强其将来的批判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智障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着重阐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培养智障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新周 《成才之路》2020,(10):68-69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原因,适应社会能力较差,长大后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弱。儿童阶段通过个案分析科学训练,对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力有针对性地加以干预,帮助智障儿童制定社会适应力提升策略,引导智障儿童走出封闭的小圈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言交往能力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智障儿童今后立足社会的必要工具。文章结合中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从语言交往训练的形式、训练的途径和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怎样训练中度智障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走进生活。作为智障生认知社会的交际工具,聋校的语文教学不应该脱离聋生的现实生活,教师要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切身了解体会生活,从而逐步提升智障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通过对特殊儿童有效教学的反思,文章重点阐述了智障生语文教学的创新方式:一是模拟生活的场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二是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加感性认知;三是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四是与日常生活结合,建立健全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7.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智障儿童。培智学校的教育应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从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8.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培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培养其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培智学校要从培智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及课程发展需要出发,构建智障儿童的有效教学,以促进智障儿童获得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乐学、学会、学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生活,适应生活”是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教育目标的通俗表达。而交流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其适应生活的主要能力之一.是让中重度智障学生从“生物人”朝着“社会人”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此,我跳出轻度智障儿童的教育模式,在中重度智障学生交流训练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实践性知识是职前教师"学会为师"的知识基础。催生与丰富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其顺利入职,是职前教师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为:构建"U-S"共同体,搭建专业对话场、影子学习场、行动研究场,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互通与联动,有效促进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与创生,从而缩短其入职适应期,并为其职后的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