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草纲目》音注所反映的明代湖北蕲春浊音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闻名中外的医药学巨著,其中涉及不少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但是语音学领域尚未有人涉足,本文旨在从音韵学的角度来探讨《本草纲目》所反映的语音现象,特别是明代湖北蕲春地区的浊音清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本为僻字注音的音义书,<唐书释音>在因袭的空档中也透露出了许多时音的信息,其中反映方音的音注更是研究方言史的宝贵材料.本文通过对书中浊音清化现象的归纳总结,发现这些与通语演变规则不同的材料,反映出的是宋代的徽语面貌.  相似文献   

3.
清人马国翰根据《经典释文》《齐民要术》《水经注》《太平御览》等书所注辑佚而成《尔雅犍为文学注》一书,现收存于《续修四库全书》1203册。此书中出现了直音注音与反切注音的例子,笔者以此来推断,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即西汉中期,直音和反切就可能已经作为汉字注音的方法了。  相似文献   

4.
中古声母中的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读为相应的清音声母。其规律是,原全浊塞音与塞擦音平声字归同部位的次清音、仄声字归同部位的全清音、擦音多清化为同类清音。这一规律在浊音发生清化的方言中大都适用,但在湘方言三堂街话中,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这一特殊音读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中古喻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南华真经直音》上承《经典释文》,全书主要采用直音法给《庄子》(即《南华真经》)的文字作注,另辅以反切和标注四声等方式注音,是一本主要采取直音法注音的道典音书。全书注字简明,浅近易读,在语音研究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湘语的全浊声母清化规律是不论平仄都读为不送气清声母;老湘语保留了浊音声母,少数仄声字浊音清化为送气音。该文通过分析湘语代表点古入声字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不送气清声母的分布,揭示湘方言浊音清化本当是不论平、仄,都念送气清音,但平、仄浊音清化有一个“时间差”,这就使湘语的浊音清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史熠《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正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分析声类变化中的“浊音清化”现象可窥宋代音变特点之一二。  相似文献   

8.
平山久雄 《中国语文》2012,(4):319-328,383
敦煌《毛诗音》残卷P.3383里的直音注有两个特点:(一)为数不多,对反切注的比率较小,(二)直音注里"同声直音"较多,即直音字的声符多与被注字相同。直音注在S.2729里为数更少。本文因而对敦煌《毛诗音》假定甲、乙两个祖本,还假定一个蓝本,据此解释:甲祖本把蓝本的普通反切和直音按自己采用的独特结构原则改换为新式反切,只留存了"同声直音";留存的理由当是"同声直音"写在卷子背面就容易认识表面被注字的缘故。乙祖本则把这些直音也都改换为新式反切了;P.3383属甲祖本系统,S.2729则属乙祖本系统。  相似文献   

9.
贾善翔著的《南华真经直音》是宋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南华真经直音》与《广韵》声类相比,贾善翔音切反映了宋代通语语音的演变和当时四川方言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韵学集成>和<直音篇>为明代章黼所撰,均成书于明"天顺庚辰"(即1460)年,后者取名为<直音篇>,易让人误认为它是<韵学集成>所有韵字的"直音篇".本文从二书的编排体例、收字和注音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直音篇>具有注音并非都是"直音"、以部首为序编排、许多韵字的反切与<韵学集成>不同等特点.同时,认为二书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当属同一音系,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姊妹篇,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韵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