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掀开羌族《释比史诗》神秘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传承全靠释比,由释比一代代口传心授下来。释比说唱的内容就是一部部羌民族历史发展的史诗。由于误解与偏见,羌族史诗一直未能展示其容貌。笔者通过大量事实来佐证羌族《释比史诗》的客观存在,给羌族《释比史诗》一个公正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释比在羌族传统社会中掌握地方知识、传说,沟通神灵、祭拜祖先,是羌族祖先记忆与神灵观念的权威阐释者。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阐释羌族"释比"的信仰、唱经、仪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文化如何依靠释比保持本民族的原生信仰体系,以及释比文化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工作的核心。为探讨电视传媒应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性和着力点,课题组基于对羌族、非羌族的问卷调查和对羌学专家、电视节目编导的半结构访谈获取的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羌族和非羌族就电视传媒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和运用上存在认知差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传方式;电视传媒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电影、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次是选秀节目和纪录片。  相似文献   

4.
理县释比戏凝聚着羌民族的情感与生命,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信仰,是研究羌族文化不可忽视的课题。文章从理县地区羌族释比戏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入手,分析和探索了释比戏的本质特征,以期呈现出羌族戏剧文化的丰富性特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一活态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焦点之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相关问题也被广泛关注。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传承人的主位视角对当下羌族地区传承人面临的新困境进行反思,提出系列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妮莎是羌族数百部的多声部古歌唱词。妮莎的发现,表明羌族巨篇释比经典以外还有一座与之比肩并立的口述语言丰碑。妮莎包举宇宙万物、人间百象,是民众创作与民众唱述的语言巨篇。本文梳理妮莎古歌与释比经典的异同,一一对应检视,问原型模式,追内容功能,诘解谋篇,穷究结构,辨析流变,悟其语言艺术,究其异同,考其演绎,释其审美嬗变等。揭示这两部语言巨篇间的联系奥秘,对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释比戏是集祭祀活动与戏剧故事表演为一体的,富有宗教色彩的羌族民间戏剧,音乐与文化相结合,表现了羌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羌族的文化遗产,在羌族文化传承中的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最后的释比     
一个释比就是一部羌族史,即使没有地震,已经消逝的释比和日益稀少的继承人,正在使羌人的文化和记忆,一环环地断掉。  相似文献   

9.
羌族释比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羌族释比经典是羌民族的百科全书,释比是羌族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释比的言行与传承的释比文化。规范、促进了羌族社会的发展进步。羌族人崇拜万物。崇拜自然,感恩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条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神的旨意规范人类行为。以“神树林”的结果作为生活教材与教育典范,把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释比经典形成习惯法而继承发展,科学地、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从而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的先进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10.
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羌族文化的传承和"释比文化"息息相关,释比是羌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震后社会各界对汶川的羌族文化和大禹文化保护备加关注。虽然很多羌族文化遗产受到损失,但政府和高校对其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任意的,梳理羌族"释比"的音译现象颇有意义。运用"单纯拟音"或"音译增义"等具体手段对羌语",c pi"进行处理,可以为《羌族释比经典》中诸多"神名"的英译策略提供思路,采用直译、音译、意译、加注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行本欧阳修文集第一百三十卷《试笔》因为与《六一诗话》的特殊关系而常被人提及,但《试笔》何时编入欧集,其在南北宋之际的流传情况如何,与张邦基《墨庄漫录》所记欧阳修《杂书》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学界虽间有涉及,然多语焉不详,甚至不乏以讹传讹者。在细读原典,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考辨,指出《试笔》早在熙宁六年以前即已由欧公后人编入文集,只是知之者不多,兼之《试笔》复以字帖形式流传,遂起后人误解。  相似文献   

13.
羌族释比与丧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经师的一种称呼,是羌民族社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这在古羌部落社会时就已出现。释比作为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等的主要传承者,在羌民族社会生活中有其极高的地位。受羌族社会之民俗信仰的支配,依照羌人的生死观,人死后,其灵魂永不消亡,生者要为其送别,由此也派生出繁多的丧葬形式。释比,自然也成为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笔者通过对羌族释比及释比文化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羌族释比文化的发展历史,以期为羌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羌族阴阳观念历史悠久,贯穿于羌族古代思想文化中。文章以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编的《羌族释比经典》为蓝本,对《羌族释比经典》中蕴含的阴阳学说的哲学观进行了剖析,阐释了在《羌族释比经典》中诸多反映世间万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相对的哲学思想。羌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分的,表现出明显的阴阳学说,由此产生的哲学思想阐明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阴阳相配而生,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指出羌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在羌族哲学,羌族哲学的主干在释比,释比的阴阳哲学观在《羌族释比经典》,《羌族释比经典》的哲学思想精髓在阴阳和谐。阴阳和谐贯通天地人三界,人与人和谐、人与鬼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并使之达到万事万物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羌族社会追求身体的洁净、血缘的纯洁、仪式的圣洁、祖灵的纯净,以洁净与污秽来区分内部与外部。世俗的污染可以用仪式净化,以解除污秽带来的不利与恐惧,维持社会的边界和身体边界。通过文献与田野调查,阐释羌族释比经典中洁净与污秽观念的文化内涵,对人类学污秽理论中的“内部洁净”(即安全)与“外部污秽”(即危险)以及洁净与污秽象征体系是人类社会凝聚认同的一种普遍现象,提供了新的案例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释比是羌族宗教祭司,是羌文化的传承者。释比文化是指由释比参与推动的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精神生活、文化艺术、行为习俗乃至人生礼仪等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是羌族宗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文化象征符号视域下,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研究是针对羌族保持自身文化传统,传递文化发展动力,展示民族精神风范而展开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此进行研究,有利于唤起羌族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积极投身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艰巨事业。  相似文献   

18.
释比文化在羌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力量。释比文化有着自身的道德体系,它对人是一种"柔性约束",体现出一种"德治"式的治理,以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弘扬社会公德、塑造社会伦理的功能,它同时还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因而有利于羌族乡村社会治理,为创新羌族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道德指向,并最终促进羌区乡村社会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