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赫  黄振 《今传媒》2023,(4):19-21
本文以智能时代为背景,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机之间产生的相应问题和解决对策。文章简要阐述了智能时代的定义,重点讨论智能时代下赛博人的伦理思考与人机传播关系,认为在后人类主义视角下,人机合一并非一片光明,人机冲突等现象屡见不鲜,提出在智能时代下,赛博人与机器应当相互协作,发挥各自所长,以人机协同、人机合一的方式共同促进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燕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0):39-51+127
随着人机传播现象日趋活跃,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在同步开展中。但其中并未提及人机传播作为独立科学研究体的合法性来源问题,而这恰是人机传播研究的“元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学理上厘清人机关系。立足这一认知,从辨析人-机本体论差异入手,借助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机器与技术物作为行动者的实践本体特征,将人与机器定位于广阔的行动者关系网络,探讨如何在行动者的传播实践中重组人机关系,并在行动者协商与互塑中发展人机传播,籍此确立人机传播的科学研究体身份。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城市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智慧城市正成为典型的城市形态。文章以人机传播为智慧城市传播研究视角,将智慧城市中智能机器系统视作与人类共享本体论地位的机器主体,而非再现和表征城市的工具,突破了传统城市传播人类中心主义的传播观。智能机器承担了数字对话者与治理合作者角色,构建了智慧城市人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并且,在对话与合作中人机传播重塑了城市样态,使智慧城市处于不间断的动态自我更迭之中,生成人—机器—城市复合体。为提升智慧城市人机传播系统的动能,文章提出应从发展智能机器系统的社会性与提升公众参与性出发,塑造更具人机可沟通性的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4.
视觉与美学是国家形象研究绕不开的维度。以Twitter涉中议题下106562张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计算美学方法,对社交机器人在涉中议题上的视觉传播活动进行考察,并比较人、机用户在视觉表达上的异同,探析机器用户的美学策略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器用户在涉中图像上已展现出有别于人类用户的美学策略,在亮度、饱和度、色彩使用等特征上形成了差异化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被证明有正向的传播效果,更易获得社媒用户的点赞并触发再传播。美学策略的自动化令国家形象的对外建设、全球传播面临新态势,甚至可能将人类的视觉审美、创作与传播活动推置于主体性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5.
别君华 《现代传播》2019,(11):32-36
以智媒传播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梳理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智能化实体人、智能化虚拟人和类人化机器三种人机融合形态。基于对主流传播学视阈中有关人机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反思,进一步指出并辨析了智媒传播中的人机融合在主体观念、身体-技术关系和传播实践三个关键维度的变革意义。人机融合作为跨越传播学与技术哲学的重要问题,最终指向的是有关人类新的生存形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智能机器正在被“社会化”建构,人机交互赋予了机器以人类角色;人被数据化、而机器被“人化”;“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思维正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传播主体被重新界定,机器成了非人类的行动者。这些变革发生于传播的结构性层面,蕴含了深层的颠覆性伦理。人机交互正超出人是控制者的传播观,传统的价值观无法解释和应对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人类将人机交互中异质行动者的互动,仍视为或显或隐的权力争夺,过于关注权力的分配和占有,却忽略了全新的互动关系需要全新的伦理观。人机交互时代的“文化滞后”可能会成为智能技术发展的掣肘,并难以预见未来的危机,人类需要重构人机共生的信息传播伦理。  相似文献   

7.
张一秋 《东南传播》2021,(10):23-26
人工智能图像技术已经愈发成熟,应用于AI眼镜、视频图像处理、旅游业宣传等诸多领域之中,引领人类视觉文化传播的新格局.ZAO App的走红以及全球多起恶意换脸视频事件的发生,揭示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背景下,视觉真相正遭受机器、技术带来的挑战.本文将从用户视觉消费、技术、资本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视觉真相造成的多维影响.呼吁唯有技术的推动、价值的坚守和工具理性的结合,才是视觉机器自身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人类越来越趋向于媒介化生存,人与"机器"(媒介工具)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互构关系。具体考察新闻传播实践,接入互联网的"机器"已非简单的中介角色,其在新闻内容生产、内容管理及营销等诸方面体现出高度的能动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在这种语境下,网络新闻编辑必须转变工作模式、寻求新的编辑策略方可应对现实之需。文章介绍"人机互构"语境下网络新闻编辑模式转型的体现,并针对用户体验和编辑工作给出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慧敏 《青年记者》2022,(18):90-92
当机器不仅是工具而且开始承担主体角色时,人机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机融合也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本文主要考察智能传播时代人机融合形态,即感知融合、认知融合及价值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在传播研究情感转向的背景下,社交媒体上人机用户间的情绪互动为智媒舆论生态治理、人机交往关系注入了新的思考。本研究以海外社交媒体Twitter上的中国议题为研究情境,运用计算传播学方法揭示了人机用户在涉中议题上情绪的时空分布与关联机制。研究发现,人机情绪的时间分布高度同构、循环波动,恐惧情绪成为优势情绪。机器人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变化是人类对应情绪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时,人机情绪在地理分布上趋同,机器人对特定情绪的引导在空间上产生溢出效果,影响了更广大国家、地区的人类用户。本研究认为,心理学中行动同步、类别激活与社会评估等情绪感染机制可被用于理解人机情绪间的关系;控制论的思想、人机传播的视角,也为相关问题的思考带来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孙洪宇  陈德光 《新闻知识》2023,(11):14-18+93
伴随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深度介入交流已成为传播中不争的事实。“交流”这一人类信息沟通的方式也被分割为人际交流与人机交流两个阵营,技术配置以近乎“主体”的身份出现在人类视野中。在机器“类人性”界定与阐释的基础上,结合ChatGPT的机制与功能,将作为交流对象的ChatGPT纳入关系传播视野下解读后发现,与人的主体性相比,人机交流中的ChatGPT呈现“涌现能力”“类情感生成”“准具身参与”等“类人性”特性,使以神经网络模型、大型语料库和强力算法为底层逻辑的ChatGPT体现出具有“心智”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陈雪奇 《新闻界》2004,(2):59-60,54
报纸作为视觉传播的媒介,图像和正文在版面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组版时要把图像和正文联系起来思考,利用图像的传播特点对正文进行视觉的包装。  相似文献   

13.
在图像时代的背景下,图像化的传播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视觉文化传播现已成为当今传播媒介发展最具活力的方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基于图像时代、视觉符号的文化传播理论与方法,对当下图像时代中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欧林宁 《视听》2023,(4):13-17
《银翼杀手》独特的视听语言诠释了未来人类与机器之间关于“主体性”的挣扎与思考,以人类“他者化”倾向为基础,以机器“主体化”趋势为载体,透过拥有“记忆”的复制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让观众感知到人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思考未来人机关系,通过后人类视域去理解未来“人类”的主体性缺失,将为我们重新思考未来人机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提示着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并以此探讨人与造物主、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话题。  相似文献   

15.
陈颖 《今传媒》2020,28(1):135-138
近几年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对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实现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和谐相处也成为传播学的研究热点。正因为社交机器人的类人性与人机交互效果有关,而图灵测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测量机器类人性的方法,因此本文尝试从图灵测验入手来思考如何促进人机社交传播,并介绍了如何将图灵测验应用于人机社交传播领域,提出目前的图灵测验在应用过程中有哪些局限性及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智能传播技术再造了新闻生产的模式,也对客观性等新闻理念及新闻教育带来了挑战。本文从人机耦合的视角,结合当下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新闻实践,对智能传播时代新闻教育如何将人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相结合,进而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才进行了讨论。总的来说,“人—机”主体作为智能传播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类型,为新闻客观性等理念的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向人机耦合的新闻教育,一方面要将智能技术纳入专业技能范畴,另一方面要以批判的视角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7.
孙玉凤 《新闻世界》2023,(11):29-32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一个现象级的趋势,其中,利用机器进行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而人机协作又将成为新闻写作的新常态,人的价值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本文总结了人机协作新闻报道的产生及发展,分析了目前人机协作新闻报道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智能革命浪潮下,智能媒体场域中的人机关系发生了由工具性寄生关系到竞争性共生关系的根本转变,人与智能机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人机关系新样态为新闻传媒业带来新的伦理挑战,新兴的技术逻辑冲击传统的新闻专业价值规范,数据霸权、算法独裁、虚实模糊等新问题逐渐凸显。要避免技术权力与技术逻辑对新闻从业者主体地位与专业价值的异化,实现人机和谐共生,可借鉴价值共创理论指引的主体间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思路,以人为中心规范技术应用边界,发挥新闻从业者主体作用,构建长效人机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存、交往的条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境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当下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催生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亲密关系发展的可能,研究人机关系正当其时.在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中,人类与机器产生亲密的联结,与机器进行情感交流,对机器产生依赖,将机器人视为"家人""朋友"等人...  相似文献   

20.
别海燕 《编辑之友》2017,(7):33-36,43
当代视觉转向过程中形成的“有图有真相”的表述,成为图像传播的新规约,具有积极的价值判断意义.然而,在互联网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使用群体内部产生了难以弥合的数字鸿沟,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的群体分化对图像传播中“有图有真相”的新规约产生严重冲击.数字鸿沟易于导致对单个图像内容理解的分歧,易于混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图像传播意图,易于助推谣言性质的图像大肆传播,导致图像传播信息舆论场的分化,扰乱了真实信息的图像传播秩序.究其根本原因,追求视觉快感促使图像生产加速而导致图像过剩,图像信息传播不对称,图像难以成为我们在网络空间中视觉经验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