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青年大学生能否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关系着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获得感”引入大学生党史教育,有利于提升教育实效。大学生党史教育获得内容上是学科知识与红色文化的统一,体验上是教育双方满意的统一,效果上是当下与未来的统一,途径上是既定与自定的统一。从大学生党史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来看,提升获得感应当打造优质党史教育内容,改进党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于党史教育功能的认识,完善大学生党史认知结构,给予党史教育政策支持,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党史教育传播内容接收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水平的现实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是体现学科发展成果、提升教育质量层次、落实育人使命任务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学生、供给和环境等多重维度交织影响的产物。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要抓住学生参与这个行动前提,构建教育要素准备与学生接受获得的结合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贯通提升获得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获得感能够衡量学生群体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情况,体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质量,测量大学生获得感可以丰富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文章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包含17个题项的大学生获得感量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得感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由积极体验、学业获得、人际情感、实践参与和个人成长等5个维度构成,其中,学业获得是大学生获得感的主要来源。提供了大学生获得感的测量工具,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该构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基于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专家咨询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自评量表》,并对福建省7所高校的5377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家庭环境及不同社会角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应把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育人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把握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课题组掌握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宏观数据,如性别、政治面貌、学校类型、专业、年级、学校区域的差异。通过大夏学堂课程讨论板,了解了学生对获得感的具体想法。总体来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有所增强,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持续努力。大学生对好的思政课是有期待的,他们希望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理论和视野。  相似文献   

7.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渠道,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国家高校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需要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内在要求,切实提升大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获得感,对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学习获得感是"获得感"的下位概念,特指大学生群体在校学习生活中的获得感,具有普遍性与差别性相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生成性与终结性相统一的特征,与幸福感、学习满意度等概念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大学生学习获得感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源拥有感、个人成长感、成就达成感。大学生学习获得感的研究拓展了"人民获得感"的外延,反映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有助于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教学的改革;其生成建立在个体期待的基础上,是大学生通过个人付出,利用各方资源和条件,努力实现预期目标,对客观回报、目标达成度等进行再评价进而产生获得感,最终形成身份认同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通过思政教育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过程,通常是通过思政教育的内驱动力或教育效果来展示与呈现的。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教育目标的抽象性、概括性,决定了大学生获得感强度的复杂性。以网络平台为切入点,结合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结构,提出以聚焦整合、持续整合、全面整合为主的对策,以期全面、有效、科学地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强化思政教育知识和思想教育输出理论,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使获取知识及学习实践的过程成为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参与主动性缺失和教育实效性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力,弥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和结构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情绪健康方面有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构建良好家庭和学校环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和同学要积极关注、有效劝说。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对福建省在校大学生进行获得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问卷分析表明,在校大学生获得感受到学校的服务保障水平、教风学风、课外活动丰富程度和就读专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立健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保障制度,重视教风学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正视专业素养和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是提高大学生获得感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培训教师的“获得感”指立足教师视角,关注教师主体参与,突出教师通过培训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及由此产生的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所得所感为参训教师持续性、连续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在庆阳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采取了“全方位、多元化、螺旋式”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与提升教师获得感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阶段逐步探索培训路径,实现培训目标,积极促成教师在能力、情感和自我实现方面真正意义上的“获得”。  相似文献   

14.
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作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他、自评和他评交互影响形成的结果,有着自身的评价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聚焦透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图景,深层激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力量,精准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问题症结.和其他的评价标准一样,该评价指标也存在自身的...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高校学生成长状况评价研究,需要探索施行大学生获得感评量.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中,将大学生获得感作为育人工作成效评量的重要指标,能更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宗旨,可更稳固地建构、强化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合理路径.在获得感评量体系探索中,应以大学生需求、学校与社会的供给以及学生获得的关系为切入点,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人口社会学变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采用《中国人获得感量表》对云南民族大学2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分数较高,不同年级学生获得感有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汉族学生,城市户口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农村户口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的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小学及以下的学生;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获得感;性别、普通高考类别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影响不显著。另外,主观幸福感与获得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加强民族团结心理培育,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生活满意度,增进主观幸福感;保存文化基因,强化民族身份认同,可以有效提升获得感。  相似文献   

18.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健康功能。本文依据目前已有的调查研究,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角度,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中部地区某大学640名大学生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问卷测验.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差于非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SCL-90总分等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116--.268之间,高自我效能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低自我效能组心理健康状况.总结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非贫困大学生.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