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诉讼。它突破了传统诉讼中对原告资格的限制,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纳。而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却对原告资格进行了较多的限制,阻碍了环境诉讼和环境保护。通过对我国现有的普通侵权诉讼和公诉制度的分析,结合国外业已完善的环境诉讼制度,以期建立我国可行的环境侵权公诉机制,实现对环境侵权案件的有效救济,这正是本选题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举证责任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的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是知识产权案件中的难点,如何分配举证责任又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关键所在。由于原告的举证责任重于其他知识产权案件,以及案件的复杂性要求不能简单适用任何一种举证责任,只有正确、灵活、充分地运用各种举证责任,适当减轻原告的负担,才能确保商业秘密侵权案件裁判的公平、公正、高效。  相似文献   

3.
传统侵权诉讼的“原告就被告”原则不适于网络侵权管辖。优先适用原告住所地原则,特殊情况下适用“不方便法院”原财,有助于填补我国关于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亩法解释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推进环境公共利益诉讼制度的现实迫切性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作为环境公益诉讼一种方式的环境侵权诉讼较之集团诉讼显示了其优越性。而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却对原告资格进行了较多的限制,阻碍了环境侵权诉讼的提起和环境保护。因此,通过对环境侵权团体诉讼理论基础的分析,比较团体诉讼与集团诉讼的区别,以期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环境侵权诉讼途径——团体诉讼,并提出环境侵权团体诉讼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5.
绿色原则内含公益性质的环境权属性,程序性环境权则为环境权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适格原告范围偏窄、诉讼能力和积极性低下等现实问题。为妥善解决现有问题,宜以绿色原则为指导,以实现环境权为目的,将程序性环境权理念嵌入现行民事诉讼制度的方式中,将现有裁判私权模式转化为公共价值模式,赋予公民和一般团体适格原告地位;施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领域的律师援助制度、司法救助制度,并设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专项基金,切实降低原告的诉讼成本;完善文书提出制度,增设当事人照会制度,增强原告举证能力等,使绿色原则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良好融合。  相似文献   

6.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司法救济制度。与传统的环境侵权诉讼相比,环境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诉讼目的、救济内容、诉讼价值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在司法实践中虽有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断涌现,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不完善。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与我国一样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印度已发展形成较为成熟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应辩证借鉴国外经验,修改相关立法,完善司法工作机制,尽快建立我国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为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关于环境侵权诉讼制度的规定也是最发达最完备的。其环境侵权诉讼救济机制比较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集团诉讼和公益诉讼两大类,为社会团体或者成员个人进行环境侵权诉讼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侵权诉讼制度的法律规定上比较完备的是日本和欧盟,它们大都在法律上对社会团体或者环境无政府组织予以承认,并赋予其提起团体诉讼和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环境保护诉讼制度的发展,维护了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诉讼,考虑到受害人和致害人间基于环境侵权制度所致的信息不对称和地位不对等等因素,在举证责任分配上,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将有一部分转移给被告。从举证责任倒置之学理依据及环境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具体适用分析环境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可以正确地适用该原则。  相似文献   

9.
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诉讼,考虑到受害人和致害人间基于环境侵权制度所致的信息不对称和地位不对等等因素,在举证责任分配上,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将有一部分转移给被告.从举证责任倒置之学理依据及环境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具体适用分析环境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可以正确地适用该原则.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七章首次规定了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能否适用该制度存在争议。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旨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兼具惩罚功能的公法责任,赔偿范围限于环境公益,原告是受害人以外的第三人,救济方式以预防修复为主而非赔偿。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是以惩罚、遏制为主要功能的私法责任,赔偿范围限于环境私益,原告是环境私益受害者。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两种制度的功能存在重叠、赔偿范围不同、诉讼原告有别、救济方式差异决定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不宜适用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  相似文献   

11.
医疗纠纷民事案件主要有两种即医疗事故纠纷和非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其中后者是民事案件中一种较新的类型,实践中将之归为侵权行为案件。由于医学科学极强的专业性,使这一“医疗侵权”与普通民事侵权案件有所不同,如在举证责任方面,原告(患方)提出的侵权诉讼,被告(医方)也要承担部分举证责任。即所谓的举证责任倒置。这给人民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提出了一些新课题。对这类案件审理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如何确定是法学界和实务界遭遇的一个共同难题,原因是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因此,检察机关担任原告并胜诉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具有仿效性,难以在实践中推进,在当前中国国情条件下,只有确立“环保行政机关为主其他社会主体为辅”的适格原告体制才能突破当前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鉴定意见在民事诉讼证据序列中与其他法定证据并无二异,其助力法官查明案件事实,辅助法官形成裁判结果。“以鉴代审”问题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使事实查明面临风险、鉴定人与法官的角色错位,也令诉讼程序的进行偏离方向。以问题为导向,破解“以鉴代审”应在准确定位司法鉴定的基础上落实质证制度,并提高司法鉴定活动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对网络侵权案件管辖的司法解释存在缺陷,我国应在网络侵权案件管辖规则中确立原告住所地原则,同时应借鉴国外不方便法院原则对其进行必要规制。基于此,对我国应采取的网络侵权案件管辖规则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组织是否有权提起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已成为当前中国环境法治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这既涉及《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之间的协调问题,也关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领域重大的诉权利益调整与诉讼秩序优化.建立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其目标在于拓宽适格原告范围和救济途径,以更好保护和修复海洋环境.围绕司法实践引发的法律适用争议,以法律解释方法分析相关条文可知,我国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范围应包括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在此基础上,需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海洋环境损害案件的特点与挑战,在不同案件中对适格原告顺位进行具体安排.而且,还需借助法律依据的协调完善和法律实施的完善保障,切实解决法律适用争议,理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这一传统原告与社会组织等新型原告的诉权利益分配和顺位安排,以增强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何克昌 《考试周刊》2009,(6):233-234
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侵权责任成立的必备要件之一。我国侵权法中占主流地位的几种因果关系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运用价值论证方法与案件类型化方法予以整合优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诉讼裁判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避风港规则作为网络服务商侵权责任的免责条款,在调整网络服务商与版权人的平衡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并适用这一规则却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170份裁判书的实证分析,发现此类案件具有以下特点:北京和上海法院是受理案件最为集中地区,案件上诉率高于一般知识产权民商事案件,案件数量呈现一个倒U型曲线,案件呈类型化趋势,原告总体胜诉率为87.06%,平均赔偿额为2.29万等。在此基础之上,对各地法院如何运用避风港规则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提出了促进著作权人和网络服务商利益平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日益多样化,知识产权客体具有种类繁杂、专业技术性强、不稳定、易毁灭等特性,收集难度较大。应当结合知识产权侵权证据收集的特殊性,健全诉前证据保全的法律体系,规范证据保全公证的程序,完善司法鉴定制度,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保障制度,加强法官的释明义务以保障知识产权诉讼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是环境侵权纠纷各种解决方式、制度的总和或体系。我国目前环境侵权纠纷的解决机制存在着许多缺陷.不适应环境侵权纠纷解决的需要。完善我国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坚持环境诉讼和环境ADR并重的原则:增强环境侵权纠纷各种解决方式之间的协调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扩大原告资格范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环境ADR,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同时,扩大多种纠纷解决方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18,(1):86-9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虽已入法四年多,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制度设计的不健全,司法实践仍困难重重。不确定的原告主体、高难度的取证、居高不下的诉讼费用等严重阻碍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环境公共利益仍不能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得到较好的维护,环境污染案件仍频频发生。本文以此为视角,剖析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意见,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