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认为美国大学博士生课程考评指标、方式和功能有如下内在特质:课程考评目的是为了促进博士生更好地学;课程考评的标准是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课程考评主体是多元的;课程考评指标尽管涵括课程出勤和表现、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但考评指标根据专业性质和课程类型而不同;课程考评方式将协商和建构与测验、描述、判断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考评功能贯穿到博士生的日常管理、中期考核和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培养过程中。最后得出了美国大学博士生课程考评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探讨我国博士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对全国48所研究生院8064名在校博士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博士课程设置应至少遵循强调研究方法训练、与研究方向相结合以及强调应用知识能力三种取向。然而,现实中博士生课程仍与硕士课程有较多或非常多重复,在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和研究方法课程量上存在明显不足;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前沿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比重有待提升;课程设置体现出较大的学校与学科差异。研究认为,应激发博士生主体意识,鼓励博士生参与课程建设;明晰本硕博课程的层次性,提高课程衔接度;适当扩大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增加前沿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比重,实现不同学校和学科博士课程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0年对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由导师、研究团队和院校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在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导师的师德师风及其在博士生学术成长关键期的指导对于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品格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团队积极的学术氛围及博士生在团队中的科研参与在其学术品格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院校的学术氛围营造和硬件资源支持对于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亦具有比较重要的塑造作用。故须重视研究共同体对博士生学术品格的濡化功能,充分发挥研究共同体在提升博士生学术品格中的促进作用。为此应构建和完善“导师?研究团队?院校”三位一体的研究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博士生成长环境;同时,以增强博士生学术参与、加强导师关键期指导、营造包容互助的研究团队氛围、强化院校支持为切入点,涵育博士生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4.
进行博士生教育的比较研究,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视角.通过对美国博士生课程体系多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博士生教育不断优化课程理念、重视课程学习与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根据我国博士生课不受重视、不系统的问题,建议我国优化博士生课程结构,强化研究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以“双一流”建设大学人文社科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质性研究,基于在读博士生的视角探究当下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社科博士生。研究发现:人文社科博士生的核心旨归是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应掌握两项重要科研技能,即善于写作和工于表达;应培养三种学术思维,即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应增强四个自主意识:高度自律、笃定信念、心理健康和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依托《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课题组数据,分析了博士生学术交流现状及影响因素。发现“双一流”高校博士生学术交流类型多样,学生对交流机会及交流收获总体满意。博士生学术交流动机以兴趣为主,虽然这对培养学科视野、学术热情、热点捕捉和学术沟通能力等帮助较大,但博士生学术交流深度明显不足,境外交流机会也十分欠缺。在影响因素方面,个体因素中的读博动机、求职意向、学习投入和硕士院校,组织因素中的学校层次和学科类别,交流因素中的交流动机、交流主题、交流形式和交流制度等,都与交流频次显著相关。因此,为改善博士生学术交流现状,高校应“继续整合优质学术资源,提高博士生学术交流的质量”“加强国际交流资助力度,健全境外交流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博士研究生“预备生”制度是对选拔优质生源方式的有益补充,是完善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对四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预备生”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博士预备生选拔中多侧重于推荐免试生,将优秀的学业成绩作为“入门资格”、将科研成果作为“加分项”,考核多侧重于过程性。为高效地选拔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建议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从选拔机制、课程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优化博士研究生“预备生”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选取学术型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传授的过程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挖掘课程的优势,根据院校实际制定对接"双一流"的课程规划方案,对课程进行重整和优化,形成一流的地方课程,从而发展一流的学科群。  相似文献   

9.
以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三所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学科为例,对学术型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其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包容性大的跨学科的学科方向与专业、纵横交错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跨学科师资队伍、过程性学业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高度设置包容性大的学科方向、打破组织壁垒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搭建“绿色通道”、建立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训练系统、健全培养过程中的学业考核质量监控机制,是我国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改革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48所研究生院8064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情况下,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关系密切度对博士生学术兴趣、研究伦理、学科知识、方法技能、科学思维与学习能力、研究实施与呈现能力等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中,课程学习与课题的密切度对博士生科研能力12项指标影响最大,与论文选题的密切度对博士生学术研究兴趣具有较大影响,而与论文发表的密切度对博士生学术理想和学术规范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不显著。据此认为,可通过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差异化融合,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应实现课程学习与论文选题和完成课题的有机结合,以激发博士生学术兴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和欧洲博士生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和欧洲的研究都与各自的社会热点、教育现实和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我国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构成等方面与欧洲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中欧博士生教育有着不同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背景,但是欧洲同行在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上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2.
推行专业课课程思政是国家推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立德树人。尽管当前本科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成果颇丰,但作为本科生教育延伸的研究生阶段,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通过以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研究生专业课"项目融资方式比较研究"为例,立足于项目融资理论和工程管理实践确定了德育目标,结合五个融入要点构建了课程顶层设计框架,明确了课程思政实施步骤。目前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为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一流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所搭建的建设方案可为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专业博士教育以回应国家重要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为主要指向,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渠道。聚焦于2001—2020年CNKI和WOS两大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数据,从不同维度对国内外专业博士教育研究20年的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20年来国内外专业博士教育的研究主题在宏观的目标定位与专业博士类别(领域)、中观的研究视角与内容、微观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异同之处,由此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也各具特色。为进一步探寻我国专业博士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向,还需在专业博士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微观国际比较与本土经验挖掘、专业博士社会化过程研究、行业组织研究以及动态质量监测与质量指数研究等方面不断拓展和充实。  相似文献   

14.
博士生教育规模急剧增大以及就业去向多元化顺应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要求,但也使得传统的博士生教育面临新的困境:博士生“量”的增长未能带来“质”的提升;博士生“就业期望”难以在“就业现实”中实现。基于此,提出适当调控博士生培养速度,保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调整博士生培养方案,注重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拓宽博士生非学术职业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博士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教育主管部门缩减博士招生名额等情势下,台湾各大学的博士生培养亟待转型发展。台北科技大学在“技术导向”博士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显现出与“学术导向”博士培养不同的特征:兼具学术研究能力、实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目标,依托产学合作、注重学生实践经验与管理素质的培养方式,严格并具有应用导向的培养标准,学术与技术双重体现的毕业论文答辩等。这不仅在台湾技职教育中开创了博士培养转型的先河,也对大陆职业教育体系内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工科博士生参与大学的学术创业活动,作为科研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术创业对工科博士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对16名工科博士生深度访谈材料的扎根分析,本研究发现,参与学术创业,促进了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非学术技能的习得,广阔的学术观和多元职业观的形成。为回应学术创业对工科博士教育的影响,建议培养单位形成多元培养观,优选和拓展学术创业项目,提升工科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博士生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竞争的加剧使得博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教育面临的教育质量问题愈发严峻。博士生教育质量体现在博士生的学业成就上,而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了解影响因素并揭示相互之间的关联无疑可以帮助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本研究基于契合理论,扩展了博士生环境契合度的理论框架,创建了更为细致的博士生教育契合度多维框架,包括博士生环境契合度、学生职业契合度和博士生文化契合度三个维度。该分析框架呈现了博士生教育契合度与博士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联,对于完善博士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5所研究型大学对1616位在读博士生、619位博士生导师以及131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的抽样问卷调查,从指导形式、指导频率、指导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导师指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的不足有:指导的方式较为单一、部分导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文章立足于河南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规模小、招生渠道单一、课程体系趋同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是结合地方行业特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二是吸引优质社会生源,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三是贯彻"双导师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四是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苏洋 《比较教育研究》2019,41(9):18-26,35
运用深度访谈法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进行个案研究发现:目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存在课前准备尚不充分、缺乏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弱以及课后反思难以形成学术性的知识体系等问题。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影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主要涉及个人因素、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层影响因素,分别包括留学生汉语水平、学习投入、性格和年龄,任课教师和同伴群体,家庭关系和课程管理制度。提高留学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体验,高校需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堂准入机制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