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罗素的儿童品性教育内涵 教育者要重视儿童的品性教育。罗素提出“品性教育必须始于诞生之时”.要把培养具有理想品性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因为,只有具有理想品性的人,才能建设美好社会和创造美好生活。这种理想品性主要包括活力、勇敢、敏感、理智等,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理论家罗素的智力教育观认为,品性教育是基础,应在儿童6岁之前进行。理想的智力教育需要一些智力美德———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罗素提倡要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教育儿童,从而使儿童产生一种发现真理的愿望。罗素的这些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方面,对于我们当前改革中国的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其儿童教育观对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柏拉图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且更就教育的目标和儿童的特点,提出教育内容应以德为重、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并对儿童适度的惩戒,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卢梭自然主义儿童教育观强调:儿童教育的抉择应出自慈爱明智的母亲;儿童本位教育之"情"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之"理";儿童的教育应在生活实践中开展。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则从大学教育出发,高屋建瓴地警示了教育应当避免过度的人道主义倾向与自然主义倾向,提出了用文学滋养精神贵族的积极主张。对自然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认为教育者应当站在卢梭与白璧德之间,博采两种教育观的光辉,以照亮中国儿童教育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作品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批判了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的摧残。同时他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英国教育理论家罗素的品性教育观及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品性比知识更重要,品性教育关系着人生幸福与社会和谐。我国的教育改革应借鉴罗素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运用科学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消除恐惧心理、发展建设本能以及培养爱心与同情心,从而达到用所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事业,认为儿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极大事。他对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批判,发表了许多精辟而科学的见解,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他的以“幼者”为“本位”,让“幼者”“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儿童教育观,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培养新世纪的人才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柏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1926年出版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罗素于1921年9月与朵拉·布莱克结婚,相继有两个孩子。他在知天命之年才得子,对孩子钟爱有加且非常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他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写了这部教育名著。他特别重视0~6岁儿童的品性教育。他指出,儿童6岁以前是品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因此,6岁以前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品性教育。在罗素的研究中,他认为恐惧心理几乎是人的性格发  相似文献   

9.
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教育改革家,其儿童教育观对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泰戈尔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心灵的自由,强调儿童教育的原则应该是自由和自然,主张通过潜意识进行教学,并鼓励儿童快乐地阅读,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不乏深刻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一直活跃在中国思想舞台的中心。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梁启超重视文字阅读的普及,建立了“识字——阅读——理性”的逻辑关系;重视女性,肯定女性在塑造童年和保护童年方面的重要作用;还强调要培养幼童的廉耻观。梁启超一方面批判了中国落后的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在学习西方儿童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儿童教育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科尔曼报告"即<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报告>,在教育公平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该报告是在美国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和实践需求推动下的产物.其产生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有相通之处.联系我国已有关于教育公平监测和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讨论"科尔曼报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检测项目对我国教育公平监测的启示:首先要明确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其次是依据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调查和收集相关的差异信息,特别是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信息;第三是寻找和选择对教育公平比较敏感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耕作机械在作业中牵引阻力大、消耗动力多的情况 ,以犁为例 ,分析了影响耕作机械牵引性能的因素 ,并提出减少牵引阻力 ,改善牵引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作者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并利用叙述者的可靠和人物的不可靠之间的张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了苏珊的主体意识,有力地揭露了父权制社会所标榜的理性对女性思想和言行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文章着重探讨了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亚德.吉卜林早期短篇小说《莉丝帕斯》的身份问题。同吉卜林一样,莉丝帕斯兼具印度和英国两种文化身份。然而,处于两种文化边缘,既遭印度人排挤,又受英国人轻视的莉丝帕斯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在追寻中陷入了迷失。  相似文献   

16.
17.
Rahul Roy 《Resonance》1997,2(11):36-47
Recall from Resonance, Vol. 1, No. 7 that when the Drunkard asks: “Will I ever, ever get home again?”, Polya answers: “You can’t miss, just keep going and stay out of 3D!” In this two-part article we show how to look at this question of recurrence and transience of random walks (which was originally asked and solved by George Polya) through electrical networks. In the first part we look at the related electric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18.
波普尔把柏拉图看作是极权主义思想的始作俑者。他对柏拉图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上,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着明显的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因子,这是导致现代政治领域极权主义的最终根源,它属于"封闭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开放社会"的敌人。  相似文献   

19.
Rahul Roy 《Resonance》1997,2(12):33-38
We change gears in this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and discuss one of the oldest problems in probability theory, viz. the simple random walk. The recurrence and transience of the random walk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is later derived us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first part.  相似文献   

20.
One hundred thirty-eight fifth-grade students from three upstate New York school districts were administered a 1930s version of the Pintner General Ability Tests: Verbal Series. Scores from this test were compared and correlated with scores from current IQ and achievement tests. The Pintner mean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urrent IQ tests; the correlations of the Pintner with the other tests were of the same order as those typically reported among contemporary measures; and item difficulty, as indicated by rank order, appeared similar for the current sample and the 1930s norm groups.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research that has shown sharp increases in IQs of Americans since the 1930s and questions concerning changes in mental ability 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