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宁一 《网络传播》2006,(12):12-14
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广度、速度,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远比我们想像的快;想在互联网时代封锁公共事件的消息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极大普及和互联网音频发布平台的广泛应用,播客在保留了传统广播伴随性的基础上,以其移动化、个性化的互动接收方式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成为当今全球音频信息传播重要渠道之一。本文结合播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发展趋势,分析其在对外传播领域的传播特征及优势,总结出多个在当前对外传播领域中受欢迎程度较高的播客产品,旨在探析播客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具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信息传播的文体,不同的新闻载体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传统新闻是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进行传播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载体变得多样化,互联网传播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主要传播方式。以互联网为导向的移动设备的诞生,改变了传统新闻采写与传播的方式,开创了新闻采写的新媒体。本文就来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时代发展催生技术进步,技术运用带动时代升级.在技术与时代相互促进、彼此助力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信息传播先后经历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广播电视传播时代.今天,早已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的人们正在探寻着走向以互联网终端为媒介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交媒体逐渐吸纳传统的新闻媒体的功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进而决定着社交媒体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在中国投入公共服务已经16年.今天,我们在体验着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服务性功能之际,深切地感到,互联网信息技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科学发明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时段.在移动互联网、便携智能终端、云计算这三大技术的共同作用之下,网络技术平台的融合绝不止是信息传播渠道的合并和兼容,网络信息的共享也绝不止是个体单元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发布,它们将是一个改变整个社会信息创造方式、信息加工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使用方式和信息经营方式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结构,推动着信息提供模式、信息共享模式、信息创造模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这些改变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6.
邓亚丽 《今传媒》2014,(12):112-11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将会引发社会新需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大转变。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核心,相对于IPv4,IPv6具有网络地址容量巨大、网络更加安全可靠、网络服务质量高等优势。而且,IPv6与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将最终改变人类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应用等各个环节。同时,IP v6对于国际信息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IPv6对于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广度、速度,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信息传播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网络媒体、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形式对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方面产生了很大冲击,传统媒体"固守阵地"式的传播报道策略和"老大权威"式的沟通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需要。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模式,认识舆论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的勃发,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比任何一个时代对受众的改变都要巨大。移动智能设备的便捷性,深深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生态;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更是颠覆了原有评论的互动方式。如果依旧抱残守缺,按照传统纸媒的新闻评论模式写作,单纯将报纸评论的旧模式照搬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就算更新频次再高,就算内容再新颖,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谓理念一变天地宽,只有换个角度想问题,从视角、观念和语言等多方面入手,以用户为中心,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和路径,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对外的角度来看,在新媒体时代主动放弃诸如Facebook、YouTube等海外开放式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巨大舆论阵地,等于是主动将自己置于不对等传播的处境之中,自弃话语权。新媒体时代需要我们改变思想,采用"逆向传播"的态度,尝试逆向利用海外开放式互联网信息平台谋求与海外媒体对等的话语权,树立中国国家形象、引导海外涉华舆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媒体技术和应用则正在以其创新之力持续不断地进动社会变迁进程。对于处于这个过程中的2011年,我们则可将其看作是新媒体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过渡性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新媒体传播之波,引起信息波涛汹涌;移动互联网社会之变,深入社会结构肌理。新兴传播形态,冲击社会结构2011年新媒体发展有何独特之处?笔者认为,2011年仍是从固定互联网迈向移动互联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文明对于中国影响的越来越强大,不但经济层次出现了与互联网的融合、借用、改变,而且在文化领域受众对新的文化需求和信息消费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由于传统媒介宣传性较强和较长时间的假新闻、假信息的出现,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用户开始通过自己的方法寻求自己想要的信息。一些适宜网络受众需求的新媒体顺势而生,且对于传播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并深远持久的改变。本文从辩证的维度,分析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到新型传播的改变和转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品牌传播创意作为研究对象,对IMC理论的传播创意进行思考,并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性和消费者生活形态出发,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创意新特征。并提出品牌传播创意的全新内涵,认为品牌传播创意由接触创意点、沟通创意点和核心创意点三个层面的内涵组成,并针对这三个层面提出执行品牌传播创意的跨媒体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3.
柯赟 《传媒》2015,(24):71-73
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社交网络飞速发展,成为舆论传播、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其传播和演化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在分析移动互联网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机制、舆论演化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网的舆论传播与演化机制规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到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比升至7%,互联网消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新引擎。互联网的大数据化,也正是2014年乃至中国互联网下一个10年最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全媒体”逐渐成为信息时代传播的主流,并带来了各种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对传统媒体的报业而言,这是信息时代的挑战,也是借助融媒体发展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传统报业唯有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实现传统报业在新媒体时代的产业化转型,逐渐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求得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有了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像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网络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突出产物。它实现了传统媒体的电子融合,涵盖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传播的特点和优势,统一了过去各自独立的传播形式,最大化地满足网民的视听需要。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一般也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改变了既有的传媒格局。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学成为显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与媒介自身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的发展有关。从前者说,媒介在最近十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技术的进步,媒介由原来的报纸、广播、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手机时代、DV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使传播自身由区域传播走向全球传播、从文字传播走向图像传播、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博客、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播的生态。博客主、微博主因新媒体提供的这一能自主传播信息的平台而拥有媒介。一个被称为"自媒体"的时代来临了。在互联网上,微博盛行,是信息传播最快的渠道之一。微博一经转发,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传播技术改变了电视剧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电视剧作为复制性艺术的属性被传播技术强化了,媒介促使其生产的模式化,成为一种"仿真"的过程.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技术强化了电视剧传播中的文化区隔,这和产品提供方式与观看方式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电视剧参与媒介环境的塑造,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互动性促进了文化资本的内化.文字符号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传媒创意传播与营销的内涵、特征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媒创意传播与营销的同时,深刻理解传媒创意传播与营销的本质和核心内涵,掌握在“互联网+”时代开展传媒创意传播与营销的主要方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文章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致君 《视听》2016,(12):104-105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解释性报道空前发展。解释性报道在报道手段、叙事模式以及传播形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以及创新,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基于这个背景,本文以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