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县级融媒体基本整合了两微、两台、一网一报等平台,做到了技术层面的融合。而县级融媒体要更接地气,关键在于内容融合。从信息来源端、生产端、传播端三端入手可以做好县级融媒体的内容融合。在生产端,以连促通实现信息源融合;在生产端,通过融中有特,创作新闻内容;在传播端,通过反馈直达,让受众反馈变得"重要"起来。县级融媒体在内容融合上独具优势,但依然要坚守内容融合的核心:新闻性。  相似文献   

2.
"现场新闻"是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产品,是一款基于互联网生产和传播的融合产品。2016年,新华社顺应新闻在线阅读趋势,率先转型在线生产,为6.2亿手机网民奉献出一款融合了大数据、无人机新闻、VR新闻的现场直播态全息产品,"现场新闻"不仅是信息展示端还是采集端,记者不仅告别纸和笔还告别了PC端。10月20日,在第四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发展大会的"现场新闻与新闻样式创新变革论坛"上,来自互联网和传媒产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纵论"现场新闻",大家一致认为新闻样式创新获得业界肯定、融合发展模式值得推广复制、产业发展前景占得市场先机。  相似文献   

3.
杨旭 《新闻战线》2020,(5):68-70
新闻产品创新是媒体融合变革的核心。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新闻社拓展新闻产品构成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融合新闻生产关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推进融合产品形态、内容表达形态、生产方式创新,持续提升新闻产品质量,努力探索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我国新闻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主流媒体从编辑部层面开始进行各种类型的新闻创新和传播尝试,以在新技术背景下取得传播话语权。在这一时代,新闻编辑室如何借助技术力量进行转型,融合创新是重要的路径。融媒体新闻产品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各种媒体端创新性地出现了综合运用文字、音视频、直播、动漫、H5等技术打造的融媒体产品①。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困局,纷纷进行媒体融合尝试寻找出路,上海报业集团在原有品牌和团队的基础上打造了新媒体产品——澎湃新闻,澎湃新闻在内容和渠道的融合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本文主要从内容、渠道、受众三方面研究澎湃新闻媒体融合的表现与成效,并提出传统媒体进行媒体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闻网站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在融媒实践中精准发力,持续提升全媒体报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产品重塑传统的重大主题报道,将融媒体新闻报道作为主旋律宣传的常态操作。要在"四全"框架下,把握时代脉搏,从老百姓的角度切入,讲好中国故事;面对融合发展的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打造融媒体新闻产品,在坚守主流新闻媒体内容优越性的同时,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平台整合形成跨媒介融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各地主流媒体均在探索本媒体的融合发展模式。作为新疆地州级主流媒体,昌吉日报社(昌吉州融媒体中心)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人员选配、资金投入、设备配置、引进技术等资源配置方面向移动端倾斜,掌握新媒体“裂变式”传播规律,创作出有情感、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产品和公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作品,形成融合宣传的热潮和声势。  相似文献   

8.
刘峣 《青年记者》2016,(4):28-29
新闻客户端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媒体融合所面对的新考验。如何构建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客户端在竞争中凭借"异质性"突围的必经之路。手机新闻客户端如今正进入"战国时代"。作为媒体融合"两微一端"中的重要一端,新闻客户端已成为"老中青"三代媒体转型、融合的标准配置。从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都希望从不断看涨的移动端分一杯羹。经过两三年的发展,新闻客户端三大领军方阵格局已经初显。最近,艾媒咨询发布2015年手机新闻客户端排行榜。从榜单上可以发现,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依然坚挺;今日头条、ZAKER、一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融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推出之后,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进一步加速,基于移动网络的客户端也相应数量剧增,呈现媒体竞争的新景观.“澎湃新闻”“界面”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也都获得了可观的用户下载量.“端”的探索,对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产品换代和价值再造,无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播力是检验媒体融合改革效果的一把尺子,实现融合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新闻产品是媒体核心业务,是媒体融合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提升传播力需要从满足受众新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出发,全面提升新闻产品的高度、锐度和力度,千方百计突破新闻产品的生动表达。  相似文献   

11.
<正>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传统媒体要贯彻中央领导提出的"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作支撑"的要求,需要树立"新闻立台"、"新闻立社"的意识,做到"善于发声、巧于发声",通过对原创新闻的创意,开发多种形态的产品,在新兴媒体市场抢占制高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按照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新华社的媒体融合编辑系统需要满足纸媒、数字媒体等多种产品的加  相似文献   

12.
韩璐 《新闻战线》2020,(2):83-85
自2017年起,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每年评选出当年的“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旨在表彰媒体融合和技术创新的领军者。观察三年榜单发现,我国对媒体融合的探索不断深入,在技术、主体和产品方面均有进展,主要体现为:作为融合动力引擎的智能技术不断演进;参与主体的数量、类型增多;视觉化、移动化、社会化产品迭出等。从榜单的变化来看,未来的融合可以从差异化融合定位、场景化思维生产和人工+算法的内容分发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写作决定着所发布新闻的内容,而媒体融合的时代就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因此,新闻采访写作在媒体融合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此外,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和媒体大范围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写作要求,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的价值、挖掘新闻更深层次的意义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新闻记者不断提升自身职能,适应媒体融合的新现状。  相似文献   

14.
新闻美术设计是新闻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也是增强新闻形式美的重要途径。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新闻美术的设计水平,有利于丰富传播新闻内容、美化新闻版面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从而有效提升新闻的视觉效果,真正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本文具体论述了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美术的创新策略,旨在增强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对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的创新,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本文对媒体融合下的新闻采访及写作展开研究。分析了我国媒体融合的现状,从采访思路、采访方式、采访内容三个方面,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访,从写作风格、写作技巧两个方面,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写作。期望本文能够为广大新闻传播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的新闻栏目《厦视新闻》,除了对于全市重大政务活动更加关注,在媒体融合改革发展中也创新形式,进行新媒体直播、精心打造特稿、关键词解读等时政类融媒体产品,从内容、平台等方面积极做好融媒体建设,使原本复杂、晦涩的新闻变得更加亲切、简单,有效提升了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石磊  赵萍 《新闻战线》2015,(3):50-53
新闻客户端的兴起和发展,是传媒继开办网站、微博、微信之后的一种新的媒介融合形态。新闻客户端是众多客户端中的一种,其服务内容主要是新闻信息。用户下载客户端应用程序到使用终端,通过网络与服务端建立连接,接受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媒体内容。新闻客户端概述在信息传播中,信息提供端可称为服务端(Server),信息接收端称为客户端  相似文献   

18.
<正>大数据时代,全媒体背景下的视觉类新闻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视频新闻、图片新闻,成为一种基于视觉化方式处理新闻要素的产品业态。但是,受内容、终端、算法等影响,人们阅读习惯呈现数字化、碎片化、快餐化倾向,给视觉新闻产品带来新的挑战。地市党报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要直面变化与挑战,从内容、技术、传播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推陈出新,转型升级,打造出更多优质“出圈”的视觉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19.
马雅楠 《视听》2018,(6):166-167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实现互通互动、优势互补,逐步迈进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电视媒体在保证其自身原创性、可信度和权威性等无可比拟的优势之上,在统一策划、采编、制作、发布中创造性地开拓了全新的新闻生产范式化操作模式。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在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助力下,传统电视媒体"如虎添翼",合力打造富有多种传媒思想的"融合型新闻产品",进一步实现了从单一媒体向全媒体拓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闻作品的保护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发展兴衰.媒体融合技术背景下,新闻产品更加多样复杂,新闻作品侵权也呈高发态势.面对形态不断创新、形式更加多样的新闻产品,确定明晰的新闻作品认定标准是适用著作权保护的前提条件.本文认为,只要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基本内容是事实信息,具有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且具备一定程度独创性,都属于新闻作品,应受到著作权法律法规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