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阅渎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笔者以为,解决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环节在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在模式、方法、手段上大做文章无异于隔靴搔痒、缘木求鱼。对比数学、英语等学科,阅读教学没有一个统一而清楚的教学目标,这是许多语文课堂不置呵否、无果而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赵徐洲 《宁夏教育》2009,(11):43-4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可以晚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解放和新突破。但应承认,由于对课标的曲解和文本不当解读,语史教学出现了“种他人田、荒自己园”和“在人文熏陶的忽悠下迷失了人文性”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彭润和 《现代语文》2002,(4):166-167
文体能否淡化?创新是否就是要打破所有规则?广大的语文教师离开文体规范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文体是一种写作规范,它不仅决定着某种文章或某篇文章中必须具备哪些要素,而且还决定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不同的文体写法不同。比如上市场,买鸡蛋要带筐子,买酱油要带瓶子,买面要带袋子。文体是一整套的写作方法的集合。文体的选择默认了某种规范,作者必须在文体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抛弃了文体,就等于…  相似文献   

4.
据笔者了解,目前有的地勘单位职工教育出现了一种淡化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自满情绪。有的地勘单位认为,通过前几年的职工培训,搞得不错,该更新知识的更新了,该培训的培训了,可以松一口气了。因而不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2001年后,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向。近年从对教改的调查看,淡化了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未使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并与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矛盾,为此,认为不能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6.
一高考从没发出过“淡化文体”的口号,话题作文也并不等同于“淡化文体”。以全国卷为例,我们来看一下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在文体上的要求:1999年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2000年是“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2001年、2002年、2003年的要求是“文体自选”;2004年、2005年的要求是“自选文体”;2006年是“自主确定文体”。《考试大纲》关于“写作”有“要符合文体要求”的规定,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更是规定了切合文体要求、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四档。可见,高考作文并…  相似文献   

7.
纵览近十年来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语文界在对待训练问题上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从以前的积极倡导到现在的有意淡化。此种做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本文拟就此谈些看法。一、训练是语文教育的经脉有学者认为:“语文学科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应用学科,是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本领的应用学科,为了达到应用,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训练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韦志成《作文教学论》第67页,广西教育出版社)此话不无道理。从课程观看,语文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而完成的,只有通过严格、恰当的训练,才能最终体现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8.
关玲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5):115-116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2001年后,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向。近年从对教改的调查看,淡化了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未使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并与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矛盾,为此,认为不能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9.
公民课与爱国意识吉林宋玉惠讲授公民课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公民意识,使他们了解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懂得公民应具有的道德素质和应履行的义务培养学生做合格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因而,公民深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成为众矢之的。笔者认为,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作为提高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绝不能淡化。本文试从语文知识的民族性、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语文的本质属性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四方面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探讨爱国主义的爱心之源,对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是大有神益的。爱心源于孝爱国之爱源于孝,是自发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己与父母、与族人、与故土的关系是休戚与共、同荣共苦的关系。这种认识和体验不断积累的结果,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父母的依恋,对族人的关心,对故土的热爱。当人们在生存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身之所由出、命之所由系时,人性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孝,报答生养之思德便油然而生。孝的观念产生,从个体而言,自人初识世事始。当一个人意识到自…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爱国意识如何,不仅关系他们今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可见,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是多么重要。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口头化、表面化和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3.
对孩子来说,或贫或富,几乎是与生俱来,因而也是无从选择的。要是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时,成人社会就有意无意地加深他们的贫富意识,那么对穷孩子和富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都可能起着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对穷孩子来说,强烈的贫富意识往往会使得原本就十分自卑的心理雪上加霜;而对富孩子来说,由此而生的盲目的优越感往往会导致他们成为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小霸王。庆幸的是,许多国家都在为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而格外努力。日本的中小学都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做出严格、具体的限定。据调查,此举…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人们总试图摒弃课堂上教师的“演员”角色,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地充当“导演”。的确,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执掌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来学习,使课堂上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对教材中或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但教师过份沉醉于导演角色亦有其弊,易使师生关系成了“导演”和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述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是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为此,本刊将依次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教育行政干部、学校管理人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家谈"系列讨论,以期对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教育工作实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现在,许多教师的手里有两样“宝物”,就是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以及形形色色的教案选编。平时,备课、上课依靠的就是这两样“主打”。. 本来,人教社编写教参的目的,是节省教师一些查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给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启发和帮助。至于教案选编,虽然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但毋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淡化学生角色意识”,是指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忘记自己是被教育者的角色,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达到“得意”而“忘形”的境界。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现以三年级的《做妈妈的小帮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依赖"教参",视"教参"为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淡化了"教参"意识,它期待着教师去创造。开放与生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学要确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们已从过去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中走了出来,不再强调学生的众口一词,而是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各抒己见,倡导多元解读。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这样做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因为文本中有许多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课堂教学也由此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多元解读的实质理解不透,对课标把握不准,…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三尺讲台是教师专用的“自留地”,三尺讲台的风流是属于教师们的。学生们总是要对高高在上的老师引颈翘望,诚惶诚恐地感受着先生崇高的形象与师道尊严,领悟着先生“海水不可斗量”的渊博以及诲人不倦的潇洒。正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