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与法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法学家和哲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这一问题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探讨法律的性质和特征到法律的历史渊源,还是从法律的推理到法律的效力和实效,抑或是现代性道德的重建,无不涉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于这个古老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代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依赖性愈加紧密,正像历史是在合力中前进一样,法律也始终在道德的正负激流冲荡中向前迈进。建构法律与道德的良性关系,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机制,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社会在司法方面,具有历史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对复仇司法量刑与法律制度、情理道德、司法者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社会对复仇案件司法,反映着历史的博弈过程,因此对于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的相互作用。复仇司法所反映的是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复仇原因和司法裁断结果具有道德特色,同时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之间的交互性,也就是中华司法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命题,一直是法学界中诸多学者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法律与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是社会规范领域的两个基本维度.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比较法学流派对二者关系的各种观点,研究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分析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区别.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信用     
信用是历史的、社会的现象,属于关系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关系,是社会交往关系不确定性的产物。现代信用具有道德的、法律的、经济的内涵,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信用的健康发展要靠道德、法律、制度来维护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研究和法治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法学界对法律道德关系的研究现状表明,传统的法律道德关系研究模式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要想全面了解法律道德关系问题,我们应该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从本体意义、规范层面与实践领域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曹华伟 《考试周刊》2010,(43):47-48
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是强制的道德。法律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具有同源性、兼容性和互补性。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之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相结合尤为重要,只有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信用     
信用是历史的、社会的现象,属于关系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关系,是社会交往关系不确定性的产物.现代信用具有道德的、法律的、经济的内涵,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信用的健康发展要靠道德、法律、制度来维护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关系调节和社会治理的两个维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其内容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基础课教学要处理好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关系,帮助大学生内外兼修、德法兼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关系调节和社会治理的两个维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其内容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基础课教学要处理好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关系,帮助大学生内外兼修、德法兼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过争论,但它是在接受了法律与道德存在不言而喻的联系的前提下,更注重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在欧美法哲学家视野中,该话题主要体现在探索法律与道德本体意义上的联系而体现出法律道德性的关注.通过对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争论的批判性解读,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富勒围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建构。他独辟蹊径,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法伦理思想。与实证主义法学比较,富勒法伦理思想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即:坚持应然与实然的一致性;坚持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提出合法性原则人性前设的低限度要求;主张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主张"恶法非法"。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传统分析法理学主要关涉到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是法的本质是什么;第二是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法理学经久不衰的问题之一是法律和道德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关系。坚信法律与道德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这些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法律实证主义”;而坚持认为法律与道德具有直接的联系的这些人,我们通常标示为“自然法学家”。在法律理论上的“自然法”,按其发展路径理解它的意涵为:(1)有某种客观的道德真理;(2)这些道德真理至少部分地构成了法律作为真理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道德法律化”是指两种极端的倾向 :一是完全排斥道德因素 ,过分强调法律的形式特征或工具性的极端倾向 ;二是企图以法律拯救道德 ,把法律作为推行某种“道德”的工具。过份强调法律的工具性或形式特征 ,排斥甚至完全否定法律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因素 ,法律就可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或威胁人类的怪物。如果仅仅把法律当作张扬道德的工具 ,就会导致道德与法律对人类良心的双重奴役。  相似文献   

16.
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过争论,但它是在接受了法律与道德存在不言而喻的联系的前提下,更注重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在欧美法哲学家视野中,该话题主要体现在探索法律与道德本体意义上的联系而体现出法律道德性的关注。通过对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争论的批判性解读,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信用     
信用是历史的、社会的现象,属于关系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关系,是社会交往关系不确定性的产物。现代信用具有道德的、法律的、经济的内涵,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信用的健康发展要靠道德、法律、制度来维护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礼”为其本土资源。在进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时,仍然不能忽视“礼”的传统。在新的法制背景下,传统礼法关系对当代法治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划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推进道德的不断法律化、引导法律的不断道德化和建构德法同治模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道德法律化应包括两种语义含义:一是在法律与道德的渊源关系上,指法律理念、法律原则源于道德精神和原则,这是法律对道德价值的需要,是一种  相似文献   

20.
法律与道德在立法、司法与守法中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指的就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问题。道德之所长,往往是法律之所短;而道德之所短,往往恰是法律之所长。国家法律的严明与松弛直接制约着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与下降。而道德是法律制定的价值导引,是立法的来源之一。两者在立法、司法、守法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法律与道德关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