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藏》2013,(10):196-196
全国政协委员汪国新,以诗、书、画三绝雄踞中国画坛,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出版诗、书、画专著70余部1800多万册。汪国新以创作文化工程著称,自觉承担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创作,如十年创作1666幅线描《长江三部曲》、九年创作158米工笔绢本国画《长江万里风情图》、四年创作国家四大名著工程之一的《三国演义国画全图》《三国线描人物谱》、80米国画《水浒长卷》等。  相似文献   

2.
王金坪 《收藏》2016,(11):117-120
在李可染先生这批速写中,《咱们有了土地》《村干部会议》(图1)《新分黄牛牵到家》《学习》(图2、3、4)应该都是李可染先生1949年和1951年先后去北京大兴和广西参加土改后创作的。如今,当年他创作的作品已经很难见到,这些画稿无疑为我们了解他当时的美术创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5)
正新年伊始,玉雕界在寒冬中迎来了一个大消息。2016年1月9日,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在北京隆重召开。F委员会筹备历时近一年。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雕专业委员会章程》(草案)和拟任第一届领导及秘书处架构名单,选举白描为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此前,白描的新书《秘境:  相似文献   

4.
功夫到家     
为了提高钓鱼漫画的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本刊新开辟“漫画赏析”专栏,由著名漫画家缪印堂先生对国内外的一些优秀钓鱼漫画作品进行分析。缪印堂先生1935年出生于南京,1956年起先后在《漫画》、中国美术馆、文化部文艺研究院、中国科普研究所从事创作和研究工作。他从事漫画创作40余年,创作领域甚宽,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4次获国际漫画大赛“优秀奖”和“佳作奖”,著有《缪印堂漫画集》《漫画艺术ABC》《世界幽默画赏析》。缪印堂先生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漫画》《漫画月刊》编委、郑州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5.
张介宇     
《收藏界》2006,(2)
艺术简历张介宇1948年出生于河南濮阳。现为中国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画师、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台湾中华书画学会理事、澳门书画协会顾问,西安长安文化协会理事。张介宇擅长水墨山水画,其作品沉雄博大、苍劲秀润、气势恢宏。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西安、天津、上海、广州、烟台、兰州等地巡回展览。受邀在台湾、澳门、日本、泰国、美国展览,所到之地观者如潮,专家赞誉。2001年受文化部之邀携作品出席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华世纪之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展”,其作品《黄河颂歌》陈列主席台中央,受到联教总部和到公的外国友人高度评价。2001年-2005年受邀为中南海创作《万壑松云》,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松泉图》,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洗涤万壑无纤尘》,为武警总部创作《千岩云横》,为西安海关创作《黄土地》,为陕西省政府大楼创作《情满终南》,为西北民航办公大楼创作《中华魂》等巨作,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国家博物馆收藏。2005年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并获“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出版有《张介宇画集》由陕西人美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画名家——张介宇精品选》由天津人美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百杰·张介宁作品选》由北京邮政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杂技创作承袭了近年来异常活跃的态势。杂技节目和主题杂技晚会创作精品纷呈、亮点频现。广州杂技团的《升降软钢丝》、大连杂技团的《大连女孩——车技》、中国铁路杂技团的《双人晃管》、遂宁杂技团的《双人倒立技巧》等节目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玛希国际马戏节、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节、  相似文献   

7.
赵力 《收藏》2013,(4):162-166
出生于1962年的张新权,就像大多数出生于60年代的艺术家一样,既有热情却又渴望温情,充满理想却又忌讳浮夸,内心持重却又积极变化,他们的艺术和人生同样都带有明显的"乌托邦之后"的文化烙印。所谓"乌托邦之后"的一个显著标记就是"历史感",而情感风貌的这种变化无疑也延伸至张新权的艺术创作。张新权的很多创作都与中国近代史有着某种显见的关联:一些作品是对当时图像的直接移用,如2008年创作的《中山舰》;还有一些作品虽然图像来源相对复杂,但是画家所表达的仍是场景的历史性,如:2003年创作的《十里洋场》,2004年创作的《有轨电车》,2006年创作的《苏州河》,等等。  相似文献   

8.
赵力 《收藏》2013,(7):162-166
出生于1962年的张新权,就像大多数出生于60年代的艺术家一样,既有热情却又渴望温情,充满理想却又忌讳浮夸,内心持重却又积极变化,他们的艺术和人生同样都带有明显的"乌托邦之后"的文化烙印。所谓"乌托邦之后"的一个显著标记就是"历史感",而情感风貌的这种变化无疑也延伸至张新权的艺术创作。张新权的很多创作都与中国近代史有着某种显见的关联:一些作品是对当时图像的直接移用,如2008年创作的《中山舰》;还有一些作品虽然图像来源相对复杂,但是画家所表达的仍是场景的历史性,如:2003年创作的《十里洋场》,2004年创作的《有轨电车》,2006年创作的《苏州河》,等等。从表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21)
正在李可染先生这批速写中,《咱们有了土地》《村干部会议》(图1)《新分黄牛牵到家》《学习》(图2、3、4)应该都是李可染先生1949年和1951年先后去北京大兴和广西参加土改后创作的。如今,当年他创作的作品已经很难见到,这些画稿无疑为我们了解他当时的美术创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绘画史上关于土改的记载非常少,即使有,也仅仅是一笔带过。实际上,这场运动对于绘  相似文献   

10.
1980年,由《集邮》杂志牵头,首次在全国举办了“建国30年以来最佳邮票评选活动”,结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梅兰芳舞台艺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浅谈"时机"与"时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良好的时机和时机感是比赛获胜的保证,阐述了什么是时机与时机感以及时机和时机感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吴荣清 《收藏》2013,(3):132-137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虽然国内石佛像遗存尚多,但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有些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较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质,  相似文献   

14.
超量恢复理论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爆胎”训练理论描述负荷刺激超过运动员机体极限承受能力时机体能力突然为零的现象.把爆胎训练理论与超量恢复理论进行组合,必将弥补超量恢复理论的不足,并且填补了训练学一理论空缺,使机体机能能力的动态发展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对应,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撑船"     
一、游戏目的 1.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强自尊、自信能力. 2.锻炼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 3.发展学生上、下肢及腰腹力量.  相似文献   

16.
"传电"     
一、游戏目的 1.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机智和灵敏素质.  相似文献   

17.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作者阐明,社会分工既能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也是职业形成的缘由。"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  相似文献   

18.
"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质和健康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包含范畴、实现途径等的深入认识,指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体质”指导思想的内涵,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角抵”和“手搏”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部分文献资料中还存在有相关“角力”、“角抵”、“角抵戏”、“手搏”等词语混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古代武术典籍的研究。对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的竞技活动“角抵”和“手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认为“角抵”与“手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对研究古代武艺至关重要,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