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权力制约的必要性,谈到权力制约需要法律。然而仅有法律的规定,而没有好的执行,并不能使权力制约得到真正实现。笔者认为,权力制约的实现需要法律信仰。在缺失法律信仰的当今中国,迫在眉睫的是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从而实现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和现实两大视角,透视我国民众法律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多个维度,探寻增强我国民众法律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就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法律能否被信仰尚存在争议,造成分歧的关键在于对法律理解的不同。作为信仰对象的法律,应该是抽象意义的法律精神,即自由、秩序、公平、正义的价值,以及依法而治的形式,而不是具体的法条。法律可以基于传统、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和合法性等深层原因而被信仰。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信仰是其内在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它是民众守法的内在动因,是执法者公正执法的主观需要,是市场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是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吹响了走向法治之路的号角,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是一国法治实现的标志之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并不仅仅是法律职业群体的聚合,而是否具有法律精神内涵是判断社会中是否出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关键标准。因此,法律信仰的培育对于法律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依法治国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价值。本文从考察我国法律职业群体的法律信仰现状,以说明法律信仰的培育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法律精神是国家的主流精神之一。在法治国家里,社会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坚实屏障。虽然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法律可否被信仰之争,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法律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革命,建设法治国家已是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精神与中国精神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相通性,应当把对法律的信仰寓于民情的权威之中,以此来塑造国人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信赖并自愿遵守的精神。法律信仰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构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应当重视我国民众已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人特别是领导人的作用,并且加快完善立法程序,提高法的内在品质,还要继续推进普法进程,提高司法效率和加强司法公正。只有法律被信仰,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对法律是否信仰,是高校"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以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内容上应以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作为"基础课"教学的中心;教学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以使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是,公众对于法律信仰的失落仍然是一个严重影响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危机。文章从对法律信仰的理性思考入手,分析法律信仰与法治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当前我国广大民众对法律信仰失落的现状和成因,进而提出了培养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全民信仰法律是司法改革的第一要务。在现阶段,推动全民信仰法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从立法先行、加强宪法与法律的实施、普法、建设法治环境等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制体系,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基本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培养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径包括:破除权力本位,树立法律权威;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疏通从利益需求认同到法律价值认同的渠道;完善赏罚机制,促进司法公平.  相似文献   

13.
《反分裂国家法》具有充分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依据,其属于宪法部门法,具有国内法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对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律语境中的民间文学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族群间世代相传,体现该族群社会历史和文化生活特点的非物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民间文艺承载了更多的公共需求,但这并不能妨碍其获得私法的保护.团体人格和集体权利在私法制度中的确立,民间文学艺术权利的人权和产权属性,为民间文艺的私法保护打下了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将其占有动产或登记在其名下的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若第三人在交易时出于善意即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追索的法律制度。文章从善意取得的要件,善意取得制度中略存争议的几个问题及善意取得在制度与法律上与其他善意保护制度的区别几方面加以论述。关于赃物是否善意取得,文章赞同有条件地对赃物实行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深入进行的当前社会形势下,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通过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信仰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少数大学生信仰模糊,思想价值取向偏差性较大的现象,提出了对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诚实信用原则原是伦理道德范畴上的一项基本准则,随着社会和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又因其固有的本质特征,现已被我国法学界普遍重视并逐渐发展为我国民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其价值在立法、司法领域现已得到了充分体现.民法中将其确定为一项基本原则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政府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权益。政府诚信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政府诚信含义,政府诚信的法律体现,政府诚信构建的必要性及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危机是指校长领导权力失去正当性且未获得被领导者的认同、支持和服从,其实质上是一种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公共性危机、程序性危机、价值性危机及有效性危机等。通过注重公共意志及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的联结、遵循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原则的统一、实现以人为本与交往伦理的结合及处理好适当集权与合理分权的协调等范式,可以缓解校长领导权力的合法性危机,最终实现学校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民法中的诚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法中的诚信原则既是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的依据。它标志眷立法方式从追求法律的确定性到容忍法律的灵活性的转变。城信原则将城实信用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规范,兼有法律调控和道德调节的功能。其法律功能有:对权利行使和义务履行的指导功能;对法律行为的解释、评价和补充功能;对法律的解释、补充功能;制定或修订法律的准则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城信原则的积极功能,应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