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该文以典型译例为依据,比较戴乃迭、金介甫对《边城》原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从而得出译者不同风格主要受制于三方面因素,即译者的源语文化意识、特殊文化身份及对读者阅读期待的考虑。  相似文献   

2.
官霞 《海外英语》2014,(17):139-141
该文以典型译例为依据,比较戴乃迭、金介甫对《边城》原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从而得出译者不同风格主要受制于三方面因素,即译者的源语文化意识、特殊文化身份及对读者阅读期待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文化负载词是反映民族独特文化特征的词、词组或习语,在跨文化交际的情况下,由于语境的缺失使得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成为翻译中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语境理论的视角,探讨杨宪益和戴乃迭所译的《边城》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通过多义词的翻译,说明多义词的义项虽多,但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多义词具有确定的意义.意即在翻译中,语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青”与“白”是很重要的颜色词。为“五色”(青黄赤白黑)之一,它们在汉语中很活跃,显示出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曲吟唱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风俗美的田园牧歌式的哀乐,文本中或明或暗地浮动着"出走"意象线索,展现了生命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出走"。出走者空间位置的转移,生命形态的消逝,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等文化层面的反叛和突破以及最后的"出走"结局,无一不影射出必然的悲剧导向。  相似文献   

7.
翻译伦理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突破了以往原作与译作文本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对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各因素间的关系以及认识翻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边城》译本文化词翻译的分析,指出译者戴乃迭在尊重和认可中国文化、照顾英语阅读习惯和感受以及推介中国文学和文化方面分别遵循了再现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服务伦理,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翻译伦理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随着语言内容的丰富,无论在哪种语言体系里,已经很难找到完全单一意义的词语,本文针对英语中的词汇,对其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和翻译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学英语到了高级阶段,对翻译的认识开始出现较大转变:一向惧怕的汉译英不再令人望而却步。而在初学英语时并不感到困难的英译汉却变得高深莫测,令人难以捉摸。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毛永冰 《考试周刊》2012,(66):21-22
《边城》作为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扛鼎之作,曾被译为多国语言。英文译本中,杨氏译本最受关注。本文将通过杨译本中文化内容的分析,研究杨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多义词在汉语学习中很普遍。它既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产物,又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密切相关。在隐喻理论指导下分析吃的义项,可对吃的多义性深入理解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颜色词“青”词义比较复杂,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与其他的几个颜色词在概念上存在交叉.“青”可以指“青、绿、蓝、黑、白”五色,“苍”也可以指“青、蓝、绿、白”.“青”可以指“绿”,也可以和“黄”混合产生“绿”,但“绿”反过来也可指“青”和“黑”.介于“青”和“绿”之间的颜色又可以称作“碧”.青、蓝、苍、碧几个词意思相近,有时可以混用.  相似文献   

14.
奈达(1993)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为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对于《边城》的翻译主要涉及物质,社会和宗教文化,同时也包括了语言和生态文化。归化与异化是译者处理源译语文化差异时的常用翻译策略。该文将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金译本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处理原文的文化因素;(2)这种翻译策略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卢斌 《教育文汇》2005,(9):61-62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的湘西,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纯朴善良的老艄公,情窦初开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美丽和谐的生命图景,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边城》中“爱”的含义是博大精深的,有普通人之间的友爱,有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也有异性间的性爱。节选部分交织着以下几种“爱”: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想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纪。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受情的纪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8.
苏利莹 《英语广场》2022,(36):11-14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经典代表作,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蕴含着深邃的哲思和人性光辉,其中有大量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状态,暗示故事脉络走向,在小说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以翻译家戴乃迭和杨宪益的合译本与金介甫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实例探究各译本景物描写的翻译策略、效果及成因,希望以此为相关景物描写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渎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渎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