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兰萍 《四川教育》2010,(10):41-41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叶老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唯一源泉。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之一,就是直接体验生活。体验生活,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2.
张铜华 《贵州教育》2010,(17):33-34
自1998年9月起,我校开展了“素质作文训练研究”课题实验。“素质作文训练研究”课题实验把积累作为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根据下一次作文的范围,有目的的针对性的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积累生活材料;阅读文章,写读书笔记、积累语文材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有了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3.
中学作文“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准备分成三个步骤,首先要解决“必须写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准确审题;其次是要解决“可以写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的范围内筛选写作材料;再次是要解决“怎样找东西写”的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拓宽写作材料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什么是内容的问题,怎么写是技法的问题。内容主要靠读书、生活积累;技法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长期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师作文前的指导,还是作文后的点拨,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学生在看了教师的评语、点拨后,还是做不到“形象生动,有文采”,更谈不上“立意高远,有深度”。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提到写作文,学生们就会头痛,不知道写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那么,怎么才能解决学生的“不知写什么”和“不知怎么写”的问题,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把中学作文教学搞上去呢?先谈解决前一个问题,即不知该写什么的问题。首先就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导他们积累生活中的材料。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是源头活水。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扩大学生视野,培…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作文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作文指导应将创新思维贯穿于全过程。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两个问题。“写什么”是解决作文内容的问题,“怎样写”是解决作文表达形式的问题。然而把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作文指导以点拨为好,但要点得有“眼”,点而有“引”;拨,要讲究艺术,讲究分寸,指出思考方向、方法,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感悟生活,提高兴…  相似文献   

7.
刘志坚 《现代语文》2007,(8):110-111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学生学习写作必须具体两个基小前提条件:一是写作知识的积累,二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由积累到表达,由模仿到创作。我们的作文指导课就是要对学生学习写作进行临场指导,在写作内容方面要指导学生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在写作形式方面要指导学生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市提出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始于1994年(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实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和阅读两条渠道丰富学生的积累。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证明: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两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快速提高“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终生受益。一、重摄取,丰厚学生的积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的探索。因此,我们提出的“双项积…  相似文献   

9.
材料积累是作文素质训练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解决用什么写的问题,即“写作之源的问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又要指导学生搞好阅读;让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作文。  相似文献   

10.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材料可写。据调查,有的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这说明“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小练笔积累这三方面的积累工作。  相似文献   

11.
何建华 《文教资料》2005,(20):142-143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思想”。我在作文教学中抓住了“观察”、“积累”、“表达”这三个环节,着重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观察  相似文献   

12.
文,源于现实。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贵在说出实话,抒写真情。小学作文教学,无非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抒发真情,就是一条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说实话、抒真情呢?  相似文献   

13.
写作文,首先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而“写什么”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关键取决于写作者是否具有一定的作文素材积累。如果写作者的作文素材积累是比较丰厚的,那么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反之,他就会有“无米之炊”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小学生作文难、作文空的现状,我们探索出"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两把开启作文教学难关的"金钥匙"."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生活材料,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巧,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通过观察摄取、访谈摄取、视听摄取、阅读摄取等途径,丰富学生的材料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中感悟、阅读积累中感悟和倾心感悟,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并通过课堂运用、随机运用、活动运用、创造运用等多种方法历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效.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这堂“大课”的中心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的就是指导学生“写什么”,让学生的生活积累在作文中展示出来。对于这个问题,我做过专门研究,现谈点呋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作文原本是学生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指导挖掘、收集题材十分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对此也作了精辟的阐述.她认为,以往的做法,是强调“怎么写”,即着重于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怎么写”当然重要,但从写作目的来看,“怎么写”是由“写什么”决定的,也只有在“写什么”的前提下考虑“怎么写”,才能真正懂得写作技巧的意义.这就告诉我们怎么去教学生作文,那就必然要从积累开始,首先要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怎样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呢?办法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阅读、去思索,收集材料进而分析材料,以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有话可说.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古人曰:“文贵于新。”作文本质上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劳动,作文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训练过程,作文训练是一条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作文指导应以创新思维贯穿于全过程。 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大问题。“写什么”是解决作文内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是“重头戏”,可不少学生觉得是件苦差事。许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实在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留心生活,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大多数学生过着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没有机会深入社会实践。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写日记。准备一“个生活积累”本,写一写每天的心情,记录下获得的新知识,或收集各种书刊上的佳句妙语。持之以恒的写日记可以为作文打下基础。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能充实作文内容。先从当天的一件事情说起,简单叙述事情经过,然后转入反思,应该学到什么等等。老师具体指导。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19.
蜜蜂酿造蜂蜜,首先要在百花丛中采集无数花蜜。同样,学生要写出充实、优美的作文,也应该像勤劳的小蜜蜂那样,从多彩的生活和浩渺的书海中采集丰富的“花蜜”。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的结晶。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必须教会学生“采蜜”,也就是要指导他们学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看发挥”,这是中考、高考作文高分学子的经验之谈。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酿…  相似文献   

20.
杜志中 《海南教育》2014,(24):32-33
小学阶段不管是哪个年级,作文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所谓“写什么”是说怎么样选择好的题材,所谓“怎么写”是说怎么样布局谋篇、怎么样写具体、写生动。这两个环节是学生每次作文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掌握选择题材和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把作文写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