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流坑的祠堂祭祖分为季祭、节祭和生辰忌日祭等。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敬宗收族的宗法思想以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宗法特征,对巩固家族组织和宗族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略论晚清的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族存留与族权的扩张晚清的宗族大体上保持了清代前期以来的形态,祠堂、族谱、族田、旅长以及族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而构成这一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各有其不可代替的功能。祠堂作为宗族的标志因拥有祖先神位而具有强大号召力;族谱作为血缘纽带将一姓族人联系在祠堂周围;族田通过经济实力支撑着宗族实体的存在;而族长则通过族规维护着宗族权力机制的正常运行。就是这样一种宗族的内在结构,保障了宗族成员的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生活需求,同时弥补了国家、社会在教育、经济、赡养和治安等方而的职能缺陷,使宗族组织…  相似文献   

3.
试论广西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官官族内封建宗法形态的发生,是广西土司制度长期存在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有力动因。这种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有族长官位和财产宗法式的世袭继承制,官族内部的地方组织、衙门组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官族内部的祠堂、族规、家谱——族权的主要表现,官族内部土地占有和宗族共财制等四种。  相似文献   

4.
在明清时期传统的徽州社会,徽州各宗族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宗族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祖先。在宗族祭祀前后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如筹备宗族祭祀资金,在祭祀期间如何使用祭祀资金及祭祀结束后对祭祀资金的管理等。徽州宗族通过祭祀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以达到和宗睦族,提高同宗同族向心力与认同感,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探析祭祀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等,我们可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及其社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剧变,家族组织和国家政权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解体,宗法制度逐渐远离国家政权的结构和权力,沦为乡土社会各个家族都具备的社会形态。以宗族为单位聚居是乡土社会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乡土社会的宗族制度,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人与人的关系。宗祠与族田从精神上、物质上起到了聚拢族众的作用,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曲阜孔氏族长作为辅助衍圣公管理家族的重要属官,政治地位特殊,职责重要且复杂。其既是家族一般事务及孔氏特殊事务的管理者,也是申明孔氏家范、表率孔氏宗族的族权族规维护者,同时还是孔府属官优渥政策的享有者,拥有其他宗族族长所不具有的一些特权。  相似文献   

7.
祭祀是中国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祖先祭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祭祀诗中,祖先崇拜的思想随处可见。后世人们主要通过歌颂祖先功德和神化祖先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在宗教上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在政治上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祭祀诗颂扬祖先之德、强调孝的重要性,这都受祖先崇拜的影响。祖先崇拜不仅能维护宗族团结,更重要的是能维持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商代宗教祭祀极其盛行,甲骨上辞很大部分都与此有关.商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主要有三个:(一)上帝;(二)自然神;(三)祖先神.祭祀祖先神主要采用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四种形式.商代祭祀包括宗族千室祭祀与方国祭祀两个层次.祭祀祭品分为三类:(一)物牲;(二)人牲;(三)物品.  相似文献   

9.
宗族推选德才兼备者实行统管的族长制肇始于宋元,在明清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获得了很大发展。民国以后,虽然政府的政策转变为默许,但是皖中宗族继续大力推行,族长制获得了普遍发展。近代皖中的族长权源自家长权。宗族不仅通过签订议约和制定族规确保族长权,而且分别建立以族长和房长为核心的层级管理组织保障其得到贯彻,从而实现了族长对宗族的全面有力管理。可以说,传统宗族在近代总体上保持着稳定发展态势,族长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族长的“恶名”多是因宗族要求其严格执行族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付华顺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4-17,57
东平尊王是福建省政和县禾洋村村民信仰的社区神灵,禾洋村李氏宗族通过每年举行东平尊王祭祀活动,使村民对本宗族的历史与社区神灵信仰得以延续,并以此加强村民对本宗族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感,维系宗族一体观念。通过考察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宗族祭祀与社区神灵信仰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家庭和祠堂里祭祀祖先是有选择的.祖先因为子孙的成长和增加,面对被新去世的子孙取代、失祀或失去个人性格的危机.因此,祖先可以是善意的、泽惠子孙的,也可以是恶意的、嫉妒子孙的.祖先和子孙之间是合作的、也是竞争的.香港新界粉岭围彭氏宗族通过太平洪朝、清明和太平清醮等周期性的节日,一方面组织地域社会人群、确认宗族成员身份;另一方面调合地域宗族里的祖先和子孙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祖先"和"孤魂野鬼"之间,小心翼翼地祭祀拥有集体性格的、既亲近又疏远的"先祖",免使其沦为无祀的游魂野鬼,危害生生不息的子孙.  相似文献   

12.
清代闽南客家地区九峰的曾、杨两族,围绕一处墓地风水展开了多次争夺,这种争夺是风水之争,也是宗族生存空间之争,更是祖先祭祀和宗族建构的仪式空间之争。  相似文献   

13.
宗族祠堂是国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碑刻记载着祠堂的历史、宗族的迁徙发展和对族人的训诫等内容,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碑刻对弘扬、传播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明清徽州的共业与宗教礼俗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业是徽州宗族的一个重要基础.徽州的宗族礼俗生活传统决定了共业的产生与发展,血缘宗法族权与宗族公产管理权一定程度的分离是徽州宗族产生的内在动力与制度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作者着重从春秋鬼神概念入手,兼就语境探讨孔子对鬼神的态度问题.认为,由于鬼神在春秋时期多指死去的祖先,祭祀鬼神的宗教意义便附着了政治意义,客观上加强了各国宗族组织和宗法观念的发展,且实现了二者的互动,这也是孔子现实中的积极进取与对祭祀虔敬有加的深层行为根源.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学制变革中的江浙族学韩凝春族学,主要指宋以后,伴随着地方宗族组织的繁荣和宗族内部各项制度(词堂、族长、族田。族谱)的次第完善,而在文化层面上完成的一种宗族特有的设教体制。它不仅是中国基层社会的根本体制──宗族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普遍意...  相似文献   

17.
良溪罗氏宗族遗存下的乡土文献和历史遗迹,为细致微观地考察罗贵形象的建构在地方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意义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从良溪罗氏宗族自身的叙述出发,可剖析良溪罗氏祖先记忆与乡土历史的建构过程,探讨其在良溪地方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的不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十分重视祖先崇拜 ,是一个尚宗追远的族群。这不仅表现在对祖先定期的春秋祭祀以及不定期的平时祭拜上 ,而且表现在为祖先灵魂营造的安身之所—祠堂上。客家各宗族均建有自己的祠堂 ,客家祠堂是客家地区一道优美的景致。1 .祠堂数量。客家地区祠堂数量众多。客家宗族 ,都建有祠堂 ,包括宗祠和房祠。小的宗族 ,有一两个祠堂 ,大的宗族往往有数个、数十个祠堂。有的村落之中 ,有开基祖大宗祠和其大小支系的许多房祠 ,分布较为集中 ,故而形成一个祠堂建筑群。如梅州市梅江区东郊张氏宗族 ,自明崇祯年间开基至 1 949年的 3 0 0年间 ,先后…  相似文献   

19.
张栻宗族思想主要关涉祭祀、乡治、家训等方面,在祭祀上主张遵循礼制,在墓祭与祭祀时间上与朱熹相发明;乡治上依傍《孟子》等经典阐发井田制度与王道教育;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家族书信往来与对祖上功业的推崇上。张栻宗族思想体现出依傍儒家经典、缺乏系统性和未完成性的特征。这是宋儒重构宗族思想体系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也是张栻自身思想特征与人生经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家族”是《乡土中国》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以定居聚落与宗法礼治为纽带的传统的乡土社会,在这种线性垂直结构的传统社会里,其中的伦理行动和心理结构,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制,宗族制度是乡土社会数千年的基本形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产物,其核心是中国古代“家国天下”的思想。“家国天下”是“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