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到2007年间。是对诗人昌耀研究取得丰收的时段。主要成就:传记类的纪念文章继续涌现,逐渐完备着昌耀的生平史料;对昌耀诗歌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探讨更深入;研究方法有所创新。不足:研究视角单一、研究面相对狭窄、研究结论重复,导致对昌耀的研究在整体上很难有较大的突破;生平史料尚欠详实,得出的判断有欠客观。  相似文献   

2.
梳理之一:昌耀的生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耀是中国当代学界生前和身后都备受关注的少数诗人之一。本认为有必要准确、系统地将昌耀生平资料的整理工作纳入昌耀研究的整体视野之内,以便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昌耀的生活;更深刻地接受和评价昌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3.
赵飞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1):55-58,88
昌耀流放期间创作的诗篇作为其一生创作的起点,已形成“修辞以诚”的生命诗学品格,即写作与生命建立至深关联,将写作者自身生命的光泽、精神的成熟与深度、真情的蕴藉等发于诗中,以此打动读者的心灵.昌耀复出后的诗歌创作,延续、发展了这一特点,故而理解昌耀流放期诗歌是进入独具魅力的昌耀诗歌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诗人档案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祖籍湖南省桃源县,1936年生于常德。从小受革命熏陶,立志报国。1950年4月,昌耀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兵。1951年春,昌耀随军赴朝作战。1953年6月,在朝鲜元山附近一次战斗中负重伤,回国治疗,伤愈后入河北荣军学校完成高中学业。1955年,他既出于对“开发大西北”号召的响应,又出于对中国西部的向往,来到青海,被安排在青海贸易公司。自1979年起,昌耀倾尽全力,采掘情感深处沉积已久的艺术矿藏,先后推出《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诗作,震动诗坛,震撼读者。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在省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被省文联评聘为一级作家。结集出版的著作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和《昌耀诗文总集》。2000年2月,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昌耀首届“厦新杯”诗人奖。2000年3月23日,昌耀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5.
采用与早期诗歌对比的方式对昌耀后期诗歌进行分析,探讨其后期诗歌出现的种种精神症候,尤其是从"紫金冠"到"便帽"的精神转变。昌耀在后期开始了痛苦的精神裂变过程:死亡、焦虑、梦境成了昌耀后期诗歌文本的主要精神内容,它们同时也困扰着诗人本身。  相似文献   

6.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一首颇能体现昌耀风格特征的短诗,但是,因为昌耀个人履历及其创作的复杂性,这首诗在解读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也存在诸多理解的误区.该诗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删定和重写,已成为昌耀的"心象",而非对自我经历的写实;彰显的是孤独的英雄主义气质,是对痛苦、牺牲、孤独的自许;这首诗全神贯注的是对一种高度和超凡的...  相似文献   

7.
昌耀及其诗歌的价值是一个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今天,其作为新诗史上大诗人的地位已被肯定,但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于昌耀诗歌及其生平资料的分析研究还远未达到充分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奇异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为令人深思和引人注目.昌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生命意识主要有四方面组成:宿命感、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和受难意识.昌耀的生命意识来自于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现阶段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昌耀的诗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诗歌代表着古老的、原始属性的特征,并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探究生命的魅力之处。在昌耀的诗歌当中,往往会蕴含着一种形而上学中的孤独感。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就针对昌耀诗歌,在文学人类学角度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昌耀的自传性长诗与意识形态话语紧密纠结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迥异的表现形态。80年代初期,宗教修辞的运用使长诗中主人公个人政治性的苦难得以升华,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长诗充满悲剧意识和崇高感;80年代后期的长诗总体上表现为生存的荒诞情景;90年代以来,在昌耀的长诗中,现实的焦虑取代了诗意的冥思,他直接的意识形态表达表现出诗人道德理念与历史经验的断裂。  相似文献   

11.
昌耀诗歌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耀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生前和身后都备受关注的少数诗人之一。本文通过对十年来有关昌耀诗歌的部分评论的梳理 ,从而凸现当前昌耀诗歌介绍和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昌耀创造了一个神话,他也要通过神话来表达他的所思所想,追求一种普遍性和超越性。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由其人、其诗、其事构成了一种异于他人的精神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昌耀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自身的矛盾、软弱,也照见了世人的复杂、暖昧。也只有从精神这一层面,我们才能不只是单纯地吹捧或棒杀一个诗人,而是看到了一个人的局限和自由,更重要的是看到我们自己的局限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昌耀诗歌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意象两方面。语言方面指他对古汉语的复活和对日常汉语的疏离;意象方面指他在意象选取、生成时与日常世界的偏离。昌耀诗歌的陌生化追求一方面使他的诗歌具有典雅的风貌和阅读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这种陌生化有时又成了诗歌阅读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被动的写作者:昌耀诗歌创作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揭示了诗歌产生的规律:即诗歌创作来自于情感的驱使,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生存困境的体悟.情感的郁结是诗歌产生的动因.昌耀的诗歌理论形成与诗人时生命的理解与苦难经历密切相关.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是其诗歌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早期作品之一,被收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该诗标注完成时间是1962年,在这个沉闷且冷寂的1962年里,昌耀因言获罪,当时在青海省西部,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自弃,反倒因远离城市喧嚣而从这荒漠野地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冷静与清醒,他对于生命的受难也产生了新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选入了昌耀的一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诗歌。评论家燎原在《昌耀评传》中认为这首诗“是他一生的诗谶”,也就是说,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昌耀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无论是对高原的仰望,对自然的崇敬,还是对苦难的突围,对命运的抗争,都无法回避他面对现实所表现出来的达观精神。  相似文献   

17.
昌耀后期作品中弥散着无尽的"焦虑"情绪,与焦虑诗绪相伴的是诗风的巨大转变,诗体由富有时代特色的浪漫抒情诗转化为深沉郁结的散文诗体的叙述,内容充满病态的审美,底层艰难的生存处境和病态的精神状态被圣化为"美"、"崇高"甚至是"神圣"。这种转变是昌耀在无法调节理想追求的局限、个体命运的困厄、写作突破的压力等现实矛盾的状况下所采取的突围行动与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昌耀是一位有着自己特殊气象的西部大诗人。诗歌中大量地表达了“爱”的主题,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成为解读昌耀诗歌的充要条件。文章试图从爱的意蕴、爱的哲学、爱的体验三个层面来切入他的诗歌艺术世界,以期探求他对爱的价值与意义的个人独特理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标高。  相似文献   

19.
一、西部之音 50年代的昌耀,循着他执着的追求开始塑造着西部草原上不屈的灵魂群体。他的诗从黄土地上生长出来,从冰山的峰顶起飞,在炭白的雾霭中,展现鹰、展现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那豪壮、雄武的风姿。即使是“象离群的马一样感到寂寞”的水鸟,遗落的每一根羽毛,“都给人那奔流的气息/叫人想起那磅礴的涛声/和那顽石上哗然的拍击……”生命之魂深蕴在西部这块古老而荒漠的土地深处,却顽强地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力和美。昌耀这个头顶“荆冠”的诗人,把自己的生命轨迹融入大西北人民深沉的历史足音中,在黄河母亲的额头上撷取诗的灵感。西部的荒凉与遥远强化了这个流亡者被抛弃、被遗忘的孤独感,“踏着蚀洞斑  相似文献   

20.
从诗歌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的角度 ,论析西部诗人昌耀诗歌的总体内涵和艺术特色以及其语言从古典特质到现代叙述语式和不分行诗体的流变 ,可以看出其综合风格中的朴素、明朗与空灵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