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重新诠释经典作品《花鼓歌》。新剧在百老汇上演后,获得了各界一致的赞扬。纵观《花鼓歌》不同的版本,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以及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和发展之路。在新剧中,不论是人物还是剧作家,他们的身份认同均反映出:构建两种文化融合的混合身份认同;对族裔文化的态度由疏远走向亲近;对待华裔美国身份的理解,呈现出了辩证发展、离散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10,(23):24-25
华裔美国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坛较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讨了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小说描述了移居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使得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更为艰难.<残月楼>通过再现华裔真实生活.对质疑文化霸权和性别压迫、建立中加混杂文化、倡导女性独立、完成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断层和文化错位之类社会现象的逐渐普及和日益深化,对于文化身份的各种认同问题业已构成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运用当代文化研究思潮中身份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小说《骨》中两代人的文化经历和身份经验,并在对“身份危机”的多重意义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中,以鲜活的文学经验不断加深对于华裔身份杂体性的认知视角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5.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6.
杨源 《考试周刊》2010,(28):23-24
《华女阿五》是华裔美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作品中玉雪这个早期华裔美国女性的形象建构和塑造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和作家自身情况的。本文试探分析待作家是如何塑造出这个形象,以及该形象建构所具有的不足之处,以此全面公正对待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运用主题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研究了汤婷婷《中国佬》中对恢复被扭曲的华裔刻板形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种族和性别界限的质疑.小说《中国佬》通过改写历史神话传说的叙事方式,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重塑了中国人在东方主义话语中的形象,旨在寻求美国华裔身份中的美国属性及族裔属性和谐共生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8.
王刚 《考试周刊》2011,(79):20-21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离散文化的特点。本文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中主人公梦娜的身份建构,试图说明任碧莲用梦娜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者身份建构的流变性与混杂性。  相似文献   

9.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小说《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通过分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对黑人女性一段被遗忘历史的痛苦回顾,揭示出生活在奴隶制及其阴影下的人们,只有爱自己,积极融入黑人社区,才能直面历史的阴魂,重新寻找历史对现实的意义,粉碎无法言说的过去附加于身的他性,走上获得主体地位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难题。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为文化殖民背景下少数族裔寻求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美籍华裔女性来说,霍米·巴巴的理论也是帮助她们利用自我意识抵抗美国白人文化权威、平衡文化身份、完成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而莉迪亚正是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我身份的"杂糅性",无法在中美文化身份中找寻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从而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了失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的作者汤婷婷是一位华裔作家.本文试图运用创伤理论和女性主义,对她的这部作品中华裔女性身份的确立进行讨论.在这本书中,她们不再抱怨她们的从属地位或者不平等对待,而是更多的关心如何成为一个新的华裔女性,并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裔女性.  相似文献   

12.
王晶 《小学教学参考》2011,(1):62-64,76
《女勇士》的作者汤婷婷是一位华裔作家。本文试图运用创伤理论和女性主义,对她的这部作品中华裔女性身份的确立进行讨论。在这本书中,她们不再抱怨她们的从属地位或者不平等对待,而是更多的关心如何成为一个新的华裔女性,并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裔女性。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母女关系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对构建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探索。文章从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三方面对华裔女性的身份做了分析,探究因文化冲突、语言隔阂,甚至阶级差异而造成的更复杂的母女关系,并进而讨论在双重文化处境里,这些女儿们在经历与母亲冲突和磨擦过程之后,如何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点来适应美国情境和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作家关注的永恒主题。谭恩美也不例外。她在作品《喜福会》中对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探讨。本文侧重分析华裔女胜如何在西方文化中沦为“他者”致使身份的丧失及以何种方式达到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大量嫁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改写古典名著和神话故事中的典型人物,希望靠此努力来改变美国白人对华裔根深蒂固的偏见。她从美国华裔作家的角度出发,从中国文化这一维度找到中美文化交融的切入点。史诗因其恢宏的叙述风格和严密的神话体系,经常被新兴民族在兴起阶段用来确立其民族身份和认同。汤亭亭在《中国佬》中从当代美国华裔这一特殊的叙述角度出发,借助史诗表明其对建立华裔文化身份的重视和决心。  相似文献   

17.
《无声告白》的莉迪亚在其短暂人生中,一直在建构身份的困境中挣扎。根据霍米·巴巴“文化的定位”,莉迪亚应当是缺少自我意识,没能正确认识美籍华裔身份的双重混合性,因而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最终导致其身份建构失败,通过自杀走出现实的“噩梦”。华人融入美国社会仍面临种族障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混杂"与"第三空间"理论为依据,研究华裔作家黎锦扬小说《花鼓歌》中老派地主、开明知识份子、社会底层草根三个阶层的华裔男性在寻求身份的过程中,如何克服文化困惑、解决冲突以及协调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关系等问题,最终运用杂糅策略完成身份建构。美国华裔只有超越主流文化与自身文化的束缚,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定位,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一研究尝试,能对当今全球文化共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小说以詹姆斯·李及其子女为代表的华裔群体深陷精神困境,无法跨越中美文化藩篱,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焦虑。对华裔边缘人文化“他者”形象进行解析,能够诠释其身份游离的特殊性,暴露出华裔在美国文化语境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华裔群体自我和解下的文化反思,不仅能够引起读者对华裔身份归属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展现出伍绮诗对中美文化关系的忧虑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赵健秀通过以泰姆为代表的新一代华裔从对自我身份的迷惘、文化冲突的压力、价值观念的失落到重新定位自我、寻找自身价值、寻求文化沟通的再觉醒的过程,表达了新一代的美籍华裔只有把自己的男性气质和祖辈传承结合起来,才能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找到皈依感和慰藉性的自我身份的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