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明文人全面论述元文的文章不多,明人叶盛《水东日记》中“李性学文章精义”一则后附元代散文“论述”一文,甚觉珍异。笔者据史料发现,其作者不是宋玄僖,亦不是李性学,而是元末文人林希元,并对林希元生平及著作做了相应考证。  相似文献   

2.
网络受众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有关网络受众的调查数据的研究 ,得出以下规律性结论 ,网络受众呈现大众化 (“平民”化 )趋势 ;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 ,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 ;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 ,开展电子商务的时机日趋成熟 ;网络受众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网络受众浏览的网站日趋集中 ,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3.
诗画皆通是中国古代很多文人的文化素养,古往今来的诗人画家,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特别是题画诗发展到元代,提倡在画面上题字作诗,赋予山水画更强烈的文学性.元代倪瓒"三段式"的构图是指在他晚期的山水画作品里出现的、较为稳定的构图样式.给人一种萧疏静洁、空旷冷峻的感觉.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之一.画家呈现出来的客观画面,都源于画家胸中的森罗万象.画中题画诗的位置与整体的布局安排,体现了作为一个画家,基于之前画家的优秀传统,和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个性,这样才能发展和产生成熟的构图.  相似文献   

4.
刘洋 《兰台世界》2016,(9):120-123
在元末到清代的传世笔记和方志中,潘元绍(张士诚之婿)的七位姬妾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在流传过程中疑点颇多。其解释有两种,一为潘元绍兵败之际自愿殉节,二为张士诚兵败前为潘所杀。将尝试从能够搜检到的历史文本和碑志材料与明清两代文人文本对七姬的形象塑造考订七姬死因,剖析在七姬死因的传播过程中,诸种说法背后所隐含之历史叙述心态。  相似文献   

5.
《艮泉图咏》记录了嘉庆末年(1814年至1815年间),寓居广东广州、江西南昌、江苏苏州等地的五十位文人,为广东顺德人黎应钟的艮泉别业绘图题咏的雅事,生动地呈现了19世纪初一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书画雅集。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其产生之过程,发掘其历史物质性,还原这些图像和文字产生及传播的本貌,重构其时跨地域文人(包括画人、诗人、仕人等)书画交游的情景。黎应钟以颂赞艮泉这一主题征画索题,使几地文人诗文、书画的风格特点和差异立现。围绕12幅风格各异的画作,本文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域的画风差异及其相互影响。尽管这次雅集将岭南文艺向省外传播,并使岭外文艺向南推介,但是岭南画人的影响力仍主要局限于本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人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他们的传记以及作品的内涵进行语义组织有助于提升历史文化知识服务水平。采用本体与语义网技术对文人生平内容进行语义表示,重点关注文人的生平事件与作品内涵,从文人生平的时空维度出发,构建文人的生平事件以及作品信息之间的语义关联,以期通过可视化技术对文人生平经历以及思想演化特征进行呈现和分析。实例部分,以李白和杜甫为对象,基于构建的古代文人语义模型,对他们的生平和作品信息进行半自动标注,构建“李杜”生平知识图谱,并存入neo4j图数据库,采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和分析两位文人的人际关系、生平事件、时空轨迹、作品风格演变。关注文人生平的时空信息,将他们的生平事件与作品特征关联起来,从而直观地观察他们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感情变化之间的联系,为传统人文研究助力。  相似文献   

7.
报纸和网络在信息呈现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二者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信息呈现质量,产生1+1>2的传播效果。本文对报网融合过程中信息呈现方式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8.
宋代重文治国策略的实行、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攀升以及商业、手工业发展催生了多元化而丰富的市井文化,并产生了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本文对宋代文化的内涵、文人意趣与其品性以及文房工艺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杰 《兰台世界》2014,(12):164-165
宋代重文治国策略的实行、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攀升以及商业、手工业发展催生了多元化而丰富的市井文化,并产生了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本文对宋代文化的内涵、文人意趣与其品性以及文房工艺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谈迁(1593-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朝灭亡后改名迁.天启元年(1621),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辨正是非,著<国榷>.元后期,统治者改变"贫极江南,富称塞北"[1]的策略,对江南实施"轻刑薄赋",江南乡绅过着安定奢华的生活.元末群雄起兵,江南动乱迭起,不同文人做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九儒十丐"的恶谥,但中国人却自来爱"雅",因此也崇尚斯文.斯文即不俗,高尚之谓也.比如斯文人有雅致,斯文谈吐称雅言,连戴披肩风帽勾腰驼背走路,也叫雅步.而雅,莫过于读书写作;书生文人自然成了斯文人.也许是这个缘故,从前有些斯文人失斯文,还不失其"雅".最有趣的是那个穿长衫站在柜台前喝酒的孔乙己,潦倒到偷书度日被打断腿,仍以"窃书不算偷"自慰.那是由于偷而属雅,至多算作"雅贼"而已,和俗贼毕竟有别.由此而及彼,从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中进行抄袭剽窃,还是应该叫做"雅偷";这斯斯文文的勾当,不以为耻者似已成俗.不过偷书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偷,有赃则成罪,很难因其雅而改其偷的性质.而剽窃抄袭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12.
《元音遗响》收录了元末三位江西诗人胡布、刘绍、张达的作品,三位作家生平经历罕见史书记载.《四库全书·元音遗响提要》中,根据诗歌内容对作者生平略作稽考,失于简略.今从元明之际文人作品、《明史》以及地方志所载材料中,对其中两位作家胡布和刘绍在元末明初的政治活动进行稽考.  相似文献   

13.
与现实社会的传播网络相比,网络公众的表达沟通在产生原因、稳定性、强度和互动手段上都呈现不同特征。文章探究了网络公众的表达沟通模式,并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分析现阶段网络公众表达沟通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不同公共议题,网络公众的表达沟通程度参差不齐,粗糙零散,未见成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黄燮清的戏曲作品简介及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入手,分析了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与他的文人心态,最后总结了黄燮清尚雅归正的戏曲品格。  相似文献   

15.
颜冬 《兰台世界》2016,(1):139-141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而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元末明初具有特殊的时代风水,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因为元代废除科举,这就导致很多文人寄情山水园林。这就形成元末特殊的政治环境,导致苏州园林在繁荣中被破坏,在曲折中求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趣。对于元末明初苏州园林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也为促进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学的深入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网络社会信息行为的分析,建立Web2.0环境下基于SNA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该模型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分析其资源网络构建及演变,从而导出用户的信息行为过程模式。行为模式的每个周期内用户行为过程会呈现网络资源“少-多-少”的三段式演进特征,同时该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周期性波动。以豆瓣网为实例,通过数据分析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符合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2006年以来出现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网络话语暴力产生的原因,即从内因(网络环境本身的特性)去具体分析如何导致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产生;而外因--一是历时性因素,"五四"以来话语暴力路线的延续;二是共时性因素,网络话语暴力是由当前社会语境所造成,诸如话语体系的低俗化,与中国处在转型期的焦虑心态,以及后现代主义某些特征在网络上的反应等.文章最后从积极意义上讨论如何看待网络话语暴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江根源 《新闻大学》2012,(1):116-124
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与性别研究,是信息时代与新媒体普遍发展背景下,媒介与性别研究(Gender Communication Studies)体系中一个充满创造力与研究活力的分支研究方向。文章概述了国外关于网络与性别研究的四个新议题,展现了该领域研究的新特征与趋向,包括对信息时代的性别鸿沟的判别,梳理了有关妇女接近信息和传播技术(ICTs)的核心议题,分析并阐释了在新信息和传播技术领域对妇女进行研究的六个主题和三项缺失,呈现了女性日记体博客阅读中身份认同与解读文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8周时间内4个有代表性网络论坛上的122个网络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网络议题在整体上呈现如下特征:一、基本处于分散状态,只有极少数议题能从普遍的分散状态中脱颖而出;二、议题表达的情绪色彩浓厚而理性分析较弱,但随着讨论的持续,部分议题表达出现了先情后理的变化;三、大部分网络议题的讨论不能随时间的延续而深入,或处在静止状态或被转移了兴趣点。少数逐渐深入的网络议题则从对单一社会事件的关注转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可见,通过网络议题表现出的网络言论最常见的特质是:分散、简单、不够深入。这意味着不应高估网络言论的代表性和网络言论产生的社会作用。不过,那些具有较强聚集能力,或能深入展开、进入理性分析层次的议题虽然数量稀少,却能产生更大或更持久的社会影响,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