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众多研究者对贾雨村的艺术形象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红楼梦》所反映的主要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上流社会生活,贾雨村处在相对稳定的康乾盛世时期,其时经世致用思想得到大力提倡,私欲的合理性得到肯定,“人欲之各得”的社会价值取向得到承认。贾雨村不可能脱离这个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而独立存在,因此,应将他还原至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其主流价值观念中分析其艺术形象。贾雨村对人生报有积极态度并通过主流价值观念认可的努力方式博取功名,才干优长且思想卓尔超群,隐忍宦海并富有谋略。之所以众多研究者没有看到贾雨村形象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研究者与艺术形象本身所处社会本质的不同和研究者未能摆脱悲剧情节对自己的情感惯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代学校包括贵族与平民教育。“士”即“学士”,将“士”仅视为上、中、下士的观点,是以偏概全。春秋以前已大量存在的“学士”及“草菜之士”,为后来“士人阶层”之主体。没落贵族,上、中、下士等,是“士人阶层”的后来者。  相似文献   

3.
陕北信天游的“兴”是信天游的精华所在,可概括为“起兴”与“比兴”两大特征。由于信天游产生的时代不晚于《诗经》时代,加之上下两句为一段(章)的结构格式与“起兴”表现手法带有原始性,所以信天游“兴”与《诗经》“兴”具有可比性。从信天游“兴”透视《诗经》“兴”,可知《诗经》“兴”于义无取,只借物以起兴。《诗经》“兴”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已尽而意有余”是《诗经》“兴”又一历史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者十几年来坚持对卡尔.马克思哲学给予了“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的解释,受到了诸多同仁的批评。该文综述了我国50多年来哲学界中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遭际,并答复了诸位同仁的批评,最后坦白了自己是怎样从“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论”到“以心为体”的“实践心本论”,承认了自己犯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可能错识。  相似文献   

6.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相似文献   

7.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李二曲的“悔过自新”与“明体适用”的关系 ,先贤的研究众说纷纭。二曲治学始终以经邦济世为指向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早期提出“悔过自新”说 ,中岁以后则用“明体适用”来拯救社会和人生。“悔过自新”是“明体适用”的“明体”工夫 ,“明体适用”则是“悔过自新”在现实关怀层面上的拓展和落实。因此 ,二曲思想是从“悔过自新”发展到“明体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阶级斗争的政治历史小说,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以其“虚敲旁击之文”,“反逆隐曲之笔”,精心塑造了众多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斗争,揭露了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及其必不可免的崩溃趋势,同时,对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和朱熹理学,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但是,林彪这个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却对《红楼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竟然从被曹雪芹所贬抑的反面人物,那个靠儒家的反动处世哲学发迹的“穷儒”贾雨村身上,去寻找搞阴谋诡计的反革命策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出场使全书结构依照生活的复杂性组成了一个周密的艺术之网,刘姥姥在书中起着特定的网结和对比作用.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提纲挈领,揭示了贾家的豪华奢侈,细致地展示了大观园这一特殊的"女儿国"的环境氛围.作家以刘姥姥这个乡村老妪作为贾府的对照人物,把封建社会处于两个极端的阶级的人物风貌和内心世界,作了鲜明对比和深刻描绘,从而达到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取得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幻灭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高鹗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封建家庭里,百无一用,也没有心力想用。最终安排宝玉出家,是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逻辑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习惯称封建社会的习武者为"侠",而侠者最为明显特征为"游",从分析游侠产生的社会条件入手,根据仁、忠、义、孝、恕等几个封建道德基本要求,对游侠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人生价值观与封建道德要求的巨大差异,是游侠之"游"的最根本体现,游侠没有固定的社会集团归属,他们对封建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士、农、工、商"四个行业都没多大兴趣,经常干违法的事情,来维持自己奢华生活,游侠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对忠、义、信、孝、恕等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除了具有"游"的特点以外,游侠还时时以"武艺"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游"与"武",清楚地折射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习武者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编辑的学者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辞海》对“学者”的释义,认为“编辑”与“学者”两者关系不是同一关系,而是从属关系,“编辑”是“主,”“学者”是“从”。分析编辑的学者素质的特征:编辑应当比一般学者更具有学术的品格,更善于跳出具体课题的解析,而去把握学术问题的发展史,更善于比较一组相邻但不同学科论著的得失高下。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为适应科举考试需要而形成的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机构。保定莲池书院是第四任直隶总督李卫所创办的官立书院,其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科举考试服务,从而造就了众多封建官僚,培养出一大批文人学者。但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书院制度推陈出新,提倡自由讲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术交流与争鸣,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资源。这些因素或成分不仅有教育历史价值,更有其超越时空限制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亦可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学外语教育在分数和升学的压力下,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给后继教育增加了困难,大学教师要尽早发现新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对外语学习不正确的认识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大学阶段及更长效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发生过两起父亲责打儿子事件。一是贾政拷打宝玉,二是贾赦杖责贾琏。这是两场不同缘起,不同方式,不同目的,不同结果的恶作剧。其间蕴藏着贾府由盛转衰之必然性的深层原因与写作深意。  相似文献   

18.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中大量体现出道德说教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士人与商人等在实际生活中对道德礼法所持的态度并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待道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这反映了作者对道德礼法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混乱思想。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含的是劝善与趋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者既有重合又有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